7月,寿县小甸镇在脱贫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的滚滚热潮中迎来了党的99岁生日,该镇表彰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天就讲讲其中两名同志的故事。

“网红书记”——张宇

“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万元到2017年的4.5万元,再到2018年的9.8余万元,到2019年达31万元以来,实现连年增长、逐年翻番,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力争突破60万……”发言的是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发言席上,他目光坚定,激昂陈词。

两年前,杨圩村原支部书记因病无法工作,张宇临危受命出任该村第一书记,此时的杨圩村是“无经济、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干部年龄偏大,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892人,是重点贫困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增收?如何选人用人?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

怎么办?他心里盘算着。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选贤人,用能人”,在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在5名外出务工优秀青年、本地个体创业成功人员、农业致富带头人中选拔4名年轻干部进入村干部行列,成为村级骨干。

班子建好了,事情怎么干?“抓项目,能人示范,带动村民”。解放思想,扩大视野,把农村基层党员发动起来,带头示范。两年来,先后有: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梁洪兵回村领办特色养鸡、王安扬回村领办肉狗养殖,由梁洪兵、王守刚建成瓜蒌特色种植基地230亩,63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带动就业62人,群众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每年每户可实现增收7000多元,仅种养基地就为村集体每年实现增收26万元。今年,村两委选择15户贫困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瓜蒌30多亩。2019年,村投入12万元,对村集体60千瓦光伏电站增容扩建至80千瓦,每年可增入2万元。此外,村还建设了17.16千瓦光伏车棚,发电自用。

贫困户生产的土特产品是很好的资源,如何打通消费扶贫的生产痛点和流通难点呢?2019年9月,该村先后投入6万余元,在村部建起了电商服务站“淘小甸”,让村民家中的东西,免费在网上销售。他自己也经常在网上代言,并在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大力推广。截至目前,该电商平台已累计销售60余万元。今年6月,杨圩村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现在大家都亲切叫他“网红书记”。

如今的杨圩村已由一个“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强”村。“杨圩村由一个无经济、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发展到现在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1万元,而且是全镇2019年度唯一一个村集体经济增长20万元以上的村,难能可贵。”该镇党委负责人如是说。

蚯蚓大王”——马祥贵

一条蚯蚓能干什么?钓鱼、喂鸡、养鱼……但马祥贵却用它来生钱,发展产业!

说起马祥贵养蚯蚓,周围的群众都知道,他不仅以此脱贫致富,还带动30多个村民就业,共同发展。

马祥贵住小甸镇大井村,党员,做过村民组长,干过村干部,从1993年就开始自主创业养牛。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蚯蚓养殖。于是,他用自家的20多亩承包地开始养蚯蚓。

“牛不养,养这玩意,非贴得认不得家!”村民们都投来怀疑的目光。

从外地他花了10000多元买来种苗,起早贪黑,精心管理。养牛场的牛粪、农民收割后的秸秆,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废物,清理出来还要花钱、费力,然而在马祥贵手里,他要变废为宝。他免费为周边的养牛场清理粪便,免费为农民从地里清理秸秆。半年后,第一批蚯蚓出来了,一陇50米长的蚯蚓就卖了5000多元,掰指一算,照这样把所有卖完,起码也能挣到十来万元。“再扩大规模”,场地不够,就把自家的地全部给它置换在一起,又流转了40多亩土地。人手不够,找人,村民们嫌活脏就提高工资待遇。然而,轰轰烈烈一场忙活后,等到要卖蚯蚓之时,却没挖出多少来。“这东西能跑到哪去?”马祥贵一头雾水,原来,因为掌握不好温度和湿度,蚯蚓不繁殖,就连种苗都跑了。“我琢磨了两年才知道养蚯蚓的真正奥秘!头两年我真亏了十几万,差一点认不得家了!”老马感慨地说。

直到第三年,他的蚯蚓养殖才开始营利。现在,马祥贵的蚯蚓每年可消耗秸秆1000多吨,消耗周围50多家大小养牛场的牛粪近千吨。生产1000多吨蚯蚓粪,安置30多人就业,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增收。自己每年饲养10多头牛,实现了用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的综合养殖模式,每年净收益60多万元。

“别看这小东西,浑身是宝,钓鱼、做饲料、还可入药,我现在有45亩养殖场,一亩地一年能产蚯蚓600多斤,每斤10元,蚯蚓粪一吨也能卖到600多元”,马祥贵随手扒开一段土陇,指着一条条鲜红的蚯蚓,他自豪地说。现在老马的蚯蚓主要供应合肥、六安、寿县等城市的大小渔具店供休闲垂钓,蚯蚓粪供应给蔬菜种植大户,生产绿色蔬菜。今年,马祥贵被小甸镇党委评为“先进党员”称号,领奖台上,他手捧奖牌,露出开心的笑容。

“马祥贵的蚯蚓养殖是一个变粪为宝的产业,他不光以此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带动了村民的共同发展,更解决了我镇秸秆利用问题,解决了养牛场牛粪污染环境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全镇推广!”该镇负责人肯定地说。

小甸,这片红色的沃土,是安徽省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当年,那彪炳千秋、名垂后世的光辉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也凝练出革命信仰力量的生动写照——伟大的“小甸集特支精神”。如今,一群党员正以初心如磐的使命传承这种精神,带领群众一步步奔向小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党旗添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