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周终于读完《学会提问》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思维都是建立在一个自己构建固定的框架上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和接受的所有观点都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框架过滤后的结果。在没有读完这本书之前,很少有想过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去思考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就像在赛马场上的赛马,已经习惯在赛马场上绕圈的奔跑。所思所想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就像赛马突然被放进天然的大草原里,局限的思维突然被打开,进入到一个十分开阔的领域。打开思维的好处是可以全面的思考我们所遇到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可以让我们不会轻易的受别人观点的影响,并形成我们自己的主见。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列举出了两种思维,一种是海绵式思维,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如同其名,在接受知识、观点、看法时,像海绵吸水一样全盘的吸收。这样的思维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可以详细的记住大部分的内容,弊端也正是因为全部的吸收就会导致海绵的容量迅速饱和,而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淘金式思维也如其名,在接受知识、观点、看法时,像筛沙子的筛子一样,一层层的过滤,其优点可以得到内容的精华部分,将不重要的内容过滤掉,弊端是需要进行刻意的练习。两种思维各具利弊,但淘金式思维是具备批判性思考很重要的环节,而且本书的作者也鼓励淘金式思维的方式。正如本书的题名《学会提问》,关键性的问题就像过滤砂子的一层层筛子,对我们周围的观点、想法、论述进行层层的过滤,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和观点。 关键性问题如:一、这个人论述的论题是什么?(论题常常有两种1、是规定性问题,如我们该不该怎么样?2、是描述性问题,什么是不是?)二、 结论是什么?三、论据是否支持结论的成立?四、论述中关键词是否产生歧义?五、论述中存在什么样的假设以及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六、 论述中是否存在谬误?(滑坡推理谬误、人身攻击谬误、诉诸情感谬误、光环效应谬误、转移注意力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等)七、论述中是否存在可替代原因?(因为人总倾向于一厢情愿的思考,很容易将前后发生的事情,当做因果关系,认为前一件事是导致后一件事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像一些赌徒认为坐北朝南会给他们带来好运,认为他们赢钱的主要原因是坐的位置,这也是迷信为什么一直都存在的原因。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将所遇到的事情进行简单化、通俗化处理,这并不是不好,而是正因为这种倾向我们常常把事情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原因归因为简单的原因如归因为人的性格问题,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因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找寻更多的替代原因。)
好的论证就像好的烧烤,论题就像上面被烤的滋滋作响的烤肉,论据就像一节节燃烧的木炭,结论就像烤肉的色香味是否满足烧烤者的口味。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性决定着结论的可靠性。而我们在论述中经常列举的论据常常来源于1、我们亲身经历感受,2、周围人的看法和观点,3、网上论坛上的信息和评论,4、权威机构发布的新闻、信息,5、权威专家的意见及建议,6、类比论述,7、科研期刊上发布的内容。这些论据来源的可信度基本上成递增关系,但不是说专家权威机构以及科学期刊上发布的内容就一定是正确的,还需我们继续判断它们论证中的逻辑是否合理,值得信任。对于结论我们很容易陷入二分式思维,即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避免这种思维,我们可以在结论前面增设一定的条件,使得到的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这样就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论。以及被问到我们该不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时,往往也会陷入二分法的思维,为了避免我们可以采取上楼梯策略,将我们该不该采取措施,上升为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总之,无论我们作为一名理科生,还是一名文科生,这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收益。作为理科生,在科研方面我们要秉承逻辑的合理性,因此在设计实验、做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时,都需要不断的问一些关键性问题,保持实验及实验结果及结论的可靠性和严谨性。作为文科生,在进行论述时要有批判性思维,在论证中有理有据,思维清晰,逻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