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勇 郭东芳

在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中,食用菌产业列入了主导性发展产业,成为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也是集高效、循环、低碳、环保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

说到食用菌,不得不提到“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作为福建古田人,彭兆旺以一己之力推动了食用菌栽培技术革新性发展。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彭兆旺谈到了食用菌由段木培育到袋栽培育以及从室内栽培到室外栽培的跨越性技术转变。

香菇种植新技术视频_香菇种植技术书_香菇种植新技术.

▲“袋栽香菇”之父彭兆旺。

今年73岁的彭兆旺是土生土长的古田县大甲人,长期从事香菇栽培试验与技术研究,其首创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使香菇生产周期从2-4年缩短为8个月左右,成本降低50%-60%,产量提高5-6倍。

日前,在羊肚菌研究专家杨千登的引荐下,媒体采访到了精神矍铄的彭兆旺,面对镜头,彭老谈到了当年的研究历程。

香菇种植新技术._香菇种植新技术视频_香菇种植技术书

▲袋栽花菇。

“1967年最早开始试验段木栽培白木耳,同时也用玻璃瓶试栽白木耳,在瓶内也能生长,但采摘难,只能将玻璃瓶打破才能采到,生产工艺繁琐,产量也有局限。”一次,他偶然在山区里发现一个锯板厂有大量木屑,并且有部分已开始霉烂,彭兆旺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木屑来栽培香菇?这一破天荒的想法,驱使他开始了长达“室外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

那时候,年轻的彭兆旺苦苦思索提高食用菌产量的技术难关,尽管如此,白木耳的瓶载技术已然突破了传统菌类室内栽培潮湿阴暗的环境,在食用菌培植领域留下一笔重彩。时至今日,古田食用菌博物馆的展板上还记录有彭兆旺当年的这一突破。

瓶载产量上不去,那就另辟蹊径,锲而不舍的彭兆旺想到了袋栽,“那是1970年,袋栽实验的是香菇,一直到1981年才实验成功,这中间历时十年。”他说花这么多时间主要原因是对香菇栽培技术认识不足,交通信息也不发达,全靠自身摸索,“研究经费全部来自父母准备盖房子的钱。”

香菇种植新技术._香菇种植技术书_香菇种植新技术视频

▲正在生长的袋栽香菇。

1981年香菇袋栽成功后,彭兆旺进行了小规模的试产,效果不错,于是在次年他找了六家农户进行香菇袋栽;1983年,彭兆旺再次发展了700多户乡亲,让他们利用袋栽这一新的种植技术,“种植成功率在95%以上,产量也比段木栽培提高了好几倍。1984年,香菇袋栽技术开始在全县推广。”彭兆旺说,“科技是一张纸,不捅破没人知道和理解。” 和之前栽培技术想比,袋栽技术节约了大量木材,极大地缩短了生长周期,食用菌的肉质更厚,产量更高。

香菇袋栽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那时候全国各地乡镇干部、技术员都来参观学习,住宿吃饭全部免费,雨伞也送。”作为食用菌袋栽技术创始人,彭兆旺将历尽艰辛研究出来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给来参观学习的人,之后,香菇袋栽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在全国进行推广,使我国香菇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足2000吨的年产量,提高至1996年的高达8.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7%,取代了日本的霸主地位。

谈起奋斗的往事,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彭老内心依然澎湃,情难自禁。“食用菌产业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土,不与地争肥,是农家致富好项目,也是助推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香菇种植新技术视频_香菇种植新技术._香菇种植技术书

▲羊肚菌专家杨千登在查看菌菇长势。

1985年至今,彭兆旺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国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劳动模范”“孺子牛”称号、中国“菌业工匠精神奖”等荣誉。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两次到彭兆旺家中看望他,鼓励他“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著名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曾这样评价彭兆旺:“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彭兆旺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的问题。”

在今天的古田,食用菌早已成为农家主要的经济来源,菌的种植种类也发展有羊肚菌、牛肚菌、茶树菇等十几种。作为“食用菌之都”,食用菌已成为古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几年,古田县的食用菌项目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不仅提升了乡村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凝聚了加快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古田将建设成为“产业体系最完善、生产技术最先进、产品贸易最发达、菌业文化最丰富”的全国一流现代食用菌产业高地。

随着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宁德以及古田的乡村旅游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可以预期的是,这里以菌业为基础的乡村观光游、科普游也将成为拉动当地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