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生态功能愈发突出,对水土气的保护愈发重视,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洋菜农”眼中的上海都市农业

致富经放弃房地产种菜_种菜发家致富_买房种地发家致富

朗杰士美国人,1992年,他开始在上海郊区承包经营农场,引进500多种欧美蔬菜新品,成为上海第一位从事蔬菜种植研究的“洋菜农”,前几年他还被松江区农委特聘为高级顾问。“用最低的化学成本,种出最好的蔬菜,同时保护好当地的水土环境”,是朗杰士的种植理念。

“粮食丰收的秘密,就深藏在土壤里。”刚坐下一会儿,“洋菜农”朗杰士就郑重递了张小纸条给记者,上面用英文写着这句话。

来自美国的朗杰士,是沪上有名的“洋菜农”。他在上海从事蔬菜种植研究20多年,引进500多种欧美蔬菜新品,其农场以近乎吝啬的节约模式,生动演绎了生态高端农业的样本。不久前,71岁的朗杰士还获得了2015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老朗如今已经经营不动两三百亩的农场,大多时间待在佘山脚下的家里,撰写在中国进行农业实践的回忆录。他一直密切关注上海的农业和农民,为此还续租了几亩地,搞点蔬菜种植的土壤实验,有时还开开拖拉机耕田。

“最近几年,上海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突出,对水、土、气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农民也被更科学地组织起来,成立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获得了更加体面的回报。这是我以前难以想到的。”朗杰士说,有了科学理念的指导,农业和农民就不会被边缘化,而是会越来越有前途。

1988年,朗杰士因为业务关系来到中国推广肥料,并开始与上海土肥站合作开展土壤试验。那时,沪郊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极不平衡,农作物的产量也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后来,农民逐渐认识到氮肥、钾肥的重要性,又出现过度施用的情况,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1992年,朗杰士开始在浦东种田实践,摸索如何修复、平衡土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一名孤独的示范者。

如今,他欣喜地看到,周边农民已开始懂得呵护土壤。在整个松江区,“三三制”已成为一项农业制度:每年,全部粮田中的三分之一种植庄稼,三分之一种植绿肥,三分之一休养生息。种地与养地相结合,既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又能保护土壤不被透支。

朗杰士的观察,在市农委主任孙雷那里得到了印证。“十二五”期间,上海都市农业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本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基本实现秸秆禁烧。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中,生态功能被排到了第一位,然后才是生产功能、休闲功能等。

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的变化,更让朗杰士感到惊喜。对于松江率先探索的家庭农场模式,他津津乐道:“把农民科学有序地组织起来,每户家庭种植一两百亩粮田,在获得较高收入回报的同时,也更加用心地对待土地和农业……”

朗杰士认为,家庭农场模式的一个关键,是培养了有技术、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新一代农人,中国农业也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的确,五年来,上海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也不断涌现。到去年底,全市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达到2787户,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民合作社达到319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6家。农民收入也“节节高”。去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92元,比2011年增长了35%。上海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已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朗杰士说,希望一直留在上海,亲眼见证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变得越来越美好。(本报记者黄勇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