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有关情况。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主持发布会。
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 杨海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要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选育优良品种,对于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农业农村部决定从2023年开始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旨在分类指导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生产大面积单产提升。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对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进行了重点推介。
关于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的编制背景,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工作背景:一是从中央决策部署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抓种子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同时,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也明确要求,要加大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这些都为推进种业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是从生产实践看
,面对当前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硬性约束,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状态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国家正在部署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已经很难了,必须尽快转到主攻单产水平提升上。对于种业而言,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急迫需求,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集成应用良种良法良田良制和良机等综合技术方案,充分挖掘现有品种的产量潜力,尽快缩小大田生产水平和品种试验产量的差距。另一方面,要瞄准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加紧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广适多抗、宜机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有力推动我们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三是从目前品种推广现状看
,近年来,我国的农作物品种选育步伐明显加快。在品种数量上,审定品种、登记品种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在品种质量上,一大批绿色、优质、专用新品种正在加快推广,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品种类型上,一些特色专用的新品种也开始陆续推出,更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品种数量的快速增多,品种同质化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既给农民选种用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品种的选育创新。为此,业界都希望能有一部可供借鉴参考的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引导育种创新方向,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应该说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正当其时,有利于我们的育种企业和单位能够育好种、推好种,有利于我们广大农民选好种、用好种,助力再夺全年粮油增产、农业丰收。
关于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的主要内容。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是紧紧围绕当前农业生产的用种需求,突出了推介、引领、科普“三大定位”,重点推介了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主要包括:
聚焦“米袋子”
,推介了水稻、小麦、玉米优良品种97个,其中水稻品种36个、小麦品种29个、玉米品种32个。
聚焦“油瓶子”
,推介了大豆、油菜、花生优良品种70个,其中大豆品种22个、油菜品种26个、花生品种22个。
聚焦“菜篮子”
,推介了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等优良品种61个,其中马铃薯品种20个、大白菜品种21个、结球甘蓝品种20个。
兼顾到重要的战略物资
,推介了棉花品种13个。
同时以上推介的这些优良品种,涉及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和特专型四种类型的品种类型,其中骨干型品种80个,成长型品种66个、苗头型品种64个、特专型品种31个,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可以分类引导品种推广应用,有利于加快推动品种的更新换代。后续也将做好统筹规划,部省协调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单产水平的提升。
通过推广目录,让优良品种能够更快地大面积推开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 杨海生——
这次品种推介将优良品种划分成四种类型进行推介,主要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在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农作物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会带来生产上单产水平大的提升。一个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一般都要经过苗头期、成长期、骨干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一个大品种、好品种,从审定后开始,到大面积推开,再发展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一般都需要至少6到8年的时间。所以,与以往品种推介不同,这次将优良品种分类推介,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遵循品种推广应用的规律。
推广目录主要是依据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综合表现,将其划分为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三种类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这些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所处的阶段。同时,还考虑到在生产上的一些特殊需求,也推出了一些特色专用型品种,这样就形成比较完整的逐步推进的品种梯队,也便于我们用种者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科学选种,推动生产上的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单产水平提升。
树立品种示范推广的标杆。
列入推广目录的这些品种,都是经过系统梳理筛选的代表性品种,应该说这些品种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实际需求。这其中,既有当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也有能够反映和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苗头型品种以及市场需求的特色专用型品种,这样也有利于育种单位、育种家能够紧盯生产需求,引领品种选育方向。
传递品种推广应用的成效。
推广目录也能够帮助我们业界和社会及时了解到我们国家育种创新的新进展、新成效。随着这些好品种、新品种源源不断地推出和更新换代,也有利于让社会增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靠中国种来保障中国粮的坚定信心。
这次推介的四种类型的品种,骨干型品种主要是指在当前生产上主推的大品种。比如说像粮棉油之类的品种,需要连续三年推广面积能够进入全国排名的前十位,蔬菜品种要连续三年推广面积进入全国的前五位,因为蔬菜品种类型比较多。成长型品种是指在品种展示评价当中综合表现突出,近三年推广面积上升速度很快,在全国适宜生态区推广面积的排名能进入全国前三十位的品种,有望成为今后骨干型的接班品种。苗头型品种主要是指近三年审定或者登记的新品种。在品种展示评价当中,其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表现优异,未来的推广前景非常好,也包括我们国家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准备要主推的新品种。特色专用型品种主要是指符合多元化市场需求,在产量、品质、抗性、熟期以及适宜机械化和特殊的农作制度等方面有新突破的特色专用品种,比如带状复合种植、水稻中的再生稻这些特色农作制度等方面有新突破的品种。在生产实践当中,用种者和广大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品种,这样既能充分反映生产的实际需求,也能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产量潜力。同时,希望通过推广目录,能够让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成长期更缩短一些,由至少6到8年缩短到5到6年,甚至更短,让这些优良品种能够更快地大面积推开。
今后,我们还将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逐步扩大推广目录发布的作物种类范围,完善发布的信息内容,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农民用种的需要。
通过持续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挖掘现有品种增产潜力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刘信——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主攻单产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在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聚焦提高单产,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支撑单产提升的潜力还很大。
从我国生产实践看,品种对于农业生产贡献很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逐步攀升到了1.3万亿斤以上,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了387公斤,良种功不可没。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对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例如,近十年来,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亩产从331公斤提高到了419公斤,增加了27%。小麦品种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推广应用,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387.3公斤,年均增加5公斤以上。
从国际先进水平看,挖掘品种增产潜力还很大。
据调查统计,我国2021年国家大豆品种试验亩产在149公斤到236公斤之间,玉米品种试验亩产在565公斤到1043公斤之间,接近或者超过美国大田的亩产水平。但从我国大田单产水平看,大豆、玉米品种平均单产只有国家品种试验单产的70%左右,也仅相当于美国大田单产的6到7成,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持续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将现有品种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有利于尽快缩小与大田产量和试验产量之间的差距。
从种业科技进步看,培育优良品种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品种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比如,水稻优质品种占比在逐年增加。2022年,国审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优良品种占比首次超过6成,兼具绿色、优质、高产的“三好”品种就有22个。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离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的品种培育潜力仍然巨大,可为农业用种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有大豆油料品种基本可以保障当前扩种需求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现场提问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刘信——
近年来,我国大豆油料科研育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大量优异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步伐加快,品种类型多样化,尤其在品种提升方面成效显著。可以说,现有品种基本可以保障当前扩种需求。目前,我国已保存大豆资源4.3万份、油菜资源9600多份、花生资源8900多份,这些均居世界前列。近十年来,全国先后审定大豆品种1930个,登记油菜品种1444个、花生品种1047个,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推出了一批高产优质专用的突破性品种。目前,年推广面积十万亩以上的品种中,高油和高蛋白大豆品种占比达到41%,油菜品种实现全部“双低”化,已育成抗倒宜机品种和抗根肿病品种,花生已培育出高产高油高油酸品种。
为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大豆油料育种工作还需长短结合、分类推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加强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利用。
突出大豆油料产量、品质、抗病性、生育期等重要农艺性状,开展大豆油料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发掘创新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用机制,为后续育种研发提供优异种质资源保障。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
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组织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宜机化大豆油料突破性品种,尽快推出一批适合带状复合种植、南方“稻稻油”等模式的优良品种。
严格品种审定登记保护。
研究修订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和油菜花生登记指南,细化品种重要特征类型,引导育种方向,严把育种准入关口,加大大豆油料新品种权保护,激励品种原始创新。
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
建立健全大豆油料品种展示示范网络,在适宜生态区开展优良品种技术集成和示范,编制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加大大豆油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启动实施重大品种推广后补助政策试点,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供种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到75%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 杨海生——
种业振兴行动自2021年开始启动实施,目前已经两年多,应该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一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取得了突破。可以讲,2021年种业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2022年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启动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资源战略安全保存能力显著提升。
应该说这次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资源普查。目前,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新收集了农业种质资源52万份,这其中包括农作物的、畜禽的、水产的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也新发现了例如像玉溪黑猪等一批畜禽地方品种。国家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也已经建成运行,应该说这个库可以满足未来五十年发展的需要。国家的畜禽种质资源库也已经开工建设,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利用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大幅度提升。
统筹推进种业创新攻关,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了新突破。
去年启动实施了部分种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施了新一轮的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自主培育了三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15%。另外,国产化的基因编辑工具也正在加快研发应用。
推出了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正在加快构建。
按照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的发展定位,我们从全国三万多家种子企业当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可以讲是百里挑一,集中力量培育我们国家的种业企业阵型,来推动和建立这些优势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制种基地对接的机制,推动种业的创新要素向这些优势企业聚集,培育打造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
布局建设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稳粮扩油的工作部署,加快完善了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健全了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大县、262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组成的国家级良种繁育体系,供种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到75%。同时,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开展市场净化专项行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修改种子法已经正式开始实施,建立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强化行政与司法的有效衔接,深入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和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推出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的组合拳,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分子,为种业振兴营造了良好环境。
下一步将按照种业振兴行动部署,紧盯三年打基础的目标任务和农业生产的用种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深化调查研究,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加快破解事关种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的用种需求,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
坚决把“仿种子”问题整治到位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 刘信——
针对这几年业界非常关注的“仿种子”问题,2021年,从向日葵入手,按照依法依规、重点突破、宽严相济、分步推进的思路,启动了登记品种清理工作,先后发布了三批撤销公告,依法撤销了向日葵品种497个。2022年扩展到了黄瓜和甜瓜等登记品种的清理,又相继撤销了登记品种332个,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一些企业表示,更有信心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培育出更多的好品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向日葵、甜瓜、黄瓜等问题品种清理,后续逐步扩大到其他登记作物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完善品种登记制度,修订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优化登记指南,规范登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决把“仿种子”问题整治到位。
与此同时,在品种审定清理方面,去年8月份以来,我们启动了为期一年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的专项整治,也就是大家说的两个通道整治,重点在试验主体资质、方案实施、质量把关、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自查、省级抽查和部级联查,重点是解决试验质量不高、品种同质化问题。目前已发现并查实了一些问题线索,比如试验未按方案执行、操作不规范等。日前,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先期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16个绿色通道、22个联合体责令限期整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专项整治安排,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督促指导,健全部省协同、标准统一的品种试验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切实增强品种审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努力破解品种同质化难题,更好地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今年全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 杨海生——
现在全国的春耕生产正在渐次展开,根据今年以来的持续调度和最新调度,今年全国农作物种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种子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总体质量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可以说,今年的农业生产用种是完全有保障的,是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的。目前,春夏播作物的种子市场供应充足,基本上都已经铺货下摆入户到位,其中有少数的热销品种可能存在供应偏紧的现象,种子价格也略有上涨。
从作物种类看,水稻种子供应总量,包括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大概在15.1亿公斤,全国的需求量大概在8.5亿公斤,供大于求。
其中,高产优质的品种供应量有所增加。去年,国家级审定的水稻品种当中,优质品种首次超过了60%,也就是占到了六成以上。玉米种子供应量在16.5亿公斤,预计生产需求量在11.5亿公斤,这其中一些高产耐密的适宜籽粒机收的品种占比也逐步提高。大豆种子供应总量在8亿公斤以上,生产需求量大约在5.2亿公斤,应该说也是供大于求的。其中,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够满足今年扩种大豆的用种需要。此外,像棉花、马铃薯、春小麦和春油菜等其他作物的种子供应量也是能够满足大田生产的用种需求。
从现在的市场价格水平看,今年的玉米种子、水稻种子和大豆种子的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略有上涨,涨幅在4%到14%之间
。主要是因为去年的种子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马铃薯、棉花、花生、向日葵、蔬菜等种子价格水平基本与去年持平。此外,今年国家储备的5000万公斤救灾备荒种子也已经全部落实到位,29个省份也相应建立了省级种子储备制度,可以满足农业生产救灾用种的需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农业生产供种调度,强化市场运行监测,特别是要压实种子保供的属地责任,督促指导地方提前研判,做足准备,搞好品种的余缺调剂,确保供种市场平稳运行。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以及生产上的用种需求变化,必要时及时动用国家和省级种子储备,全力保障今年的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