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是继传统养殖水产品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和鲫鱼之后的第六大淡水养殖品种,全国除西藏、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均有从事罗非鱼养殖生产者,由于它是暖水性鱼类,受限于自然环境温度,因此在我国养殖生产分布很不平衡,95% 以上的产量来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和福建省这些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 22~25.5℃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我国第二大罗非鱼养殖地区,养殖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0%。罗非鱼还是海南第一大出口创汇农产品,2017 年出口罗非鱼 11.59 万 t,占全国出口总量四分之一以上,发展罗非鱼产业在促进全省渔业持续增产增效、渔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近 2 a 罗非鱼成鱼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养殖终端面临零利润甚至亏损风险,波及到罗非鱼苗种、饲料和加工等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运行状况,越来越多的养殖从业者对产业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和迷茫。因此,认清产业现状,准确预判产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经营运行模式和产业政策,才能保障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良性发展下去。
1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
海南省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开展水产养殖,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约 3.33 万 hm 2 ,其中小、中型水库面积近 1.33 万 hm 2 ,分布相对均衡,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文昌、海口、定安等地区,罗非鱼养殖面积约占全部淡水养殖面积的 80%,所有罗非鱼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约占总养殖面积的约 60%,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罗非鱼具有生长快、耐低氧、养殖周期短的优点,海南省从 20 世纪 90 年代逐渐开始大量养殖罗非鱼,产量从 2001 年 7.3 万 t 增加到 2016 年 37.89 万 t,增长了5倍以上。海南省罗非鱼产业链发展比较完整,
包括产业上游的种苗研究培育、成鱼养殖,产业下游成鱼捕捞、运输、加工和销售环节以及产业相关饲料供应、鱼药和罗非鱼中介、协会等相关支持体系。
1.1生产现状
海南省气候全年适合罗非鱼养殖,2016 年全省养殖面积约 3 万 hm 2 ,其中 80% 是以池塘养殖模式开展生产,网箱养殖和水库养殖约占 20%。养殖产量达到 35 万 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0%。如图 1 所示,海南省罗非鱼池塘养殖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文昌、海口、琼海和澄迈等地,其中文昌市是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地区,池塘养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 34%,养殖产量占全省总量46%。网箱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西部的临高县、海口市和定安等市县,自 2013 年以来,临高县等地区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将海水深水网箱移至水库中养殖罗非鱼,这种养殖模式具有养殖环境优良、养殖密度大、养殖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等特点,如今网箱养殖面积达到 3.6 万 m 3 。水库养殖在海南省罗非鱼成鱼养殖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近几年受城市建设规划和环保政策影响较大,全省罗非鱼水库养殖面积在逐渐减少,目前约 1 万 hm 2 。
图 1海南省罗非鱼池塘养殖区域分布
主要养殖品种有吉富、新吉富和奥尼罗非鱼。由于温度适合大部分养殖采用一年养殖两茬或两年养殖三茬的方式,随着对水产品品质的重视以及降低养殖风险的意识增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逐渐凸显,养殖户根据当地情况自发将鱼菜、鱼虾、鱼蟹等进行混养,不但提高了罗非鱼产量、质量,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利用副业菜、虾、蟹的收获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
海南省罗非鱼苗种产量约占海南省淡水苗种生产总量的 90%,占全国罗非鱼苗种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国第二。苗种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文昌、定安、澄迈和海口等地区,生产苗种主要有吉富系列罗非鱼、奥尼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等。现有罗非鱼鱼苗繁殖和苗种培育生产企业 40 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4 家,省级良种场 4 家。年产 1 亿尾以上的苗企数量约占海南省苗企数量的 45%。2016 年苗种年产量 72.9 亿尾,其中约 30% 供省内养殖用,其余销往广东、云南、福建和江苏等地罗非鱼养殖区。
海南省罗非鱼商品饲料生产厂家有十余家,除通威、百洋、翔泰、裕泰、歌颂、中联和鸿兴等本地生产商,省外品牌有统一、旺海等。年产罗非鱼饲料约35 万 t,除内销给本省,少部分销往广东、广西等地。
1.2经营模式
海南省罗非鱼产业一个明显特点是外省人员所占比例较大。20 世纪末在罗非鱼产品需求增加刺激下,海南省适宜的养殖、贸易环境吸引了大量外省人尤其浙江籍养殖户投身于罗非鱼行业,凭借着雄厚资金、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优势,快速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链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主要生产组织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养殖户直接与市场、加工厂对接的分散经营模式,主要以当地居民家庭式经营为主,池塘面积不超过 0.67 hm 2 ,产品售卖方式不固定,以市场价格决定出售给加工厂或零售商。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盈利性差。另一种是以综合性公司、饲料厂、饲料经营大户或养殖大户为主体组成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实行从苗种、饲料、药品、捕捞运输和成鱼收购一条龙协作。比较典型的有两种营销方式,一种经营方式是饲料经营大户或养殖大户为主体,联合中小养殖户形成渔业合作社经营运行,作为二级中间商,这些饲料经营大户或养殖大户具有比较完善的经营队伍及雄厚的资金,他们从上一级饲料厂和苗种场中购入饲料和苗种等生产资料,再分销给第三级养殖户使用,养殖周期结束时组织捕鱼、运输人员到养殖户处收鱼、卖鱼,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赊账比例较高,在市场行情不好时,资金回笼速度慢,回收率低,二级经销商所承受的资金压力较大。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合作社”或“公司+基地+养殖户”模式,加工出口或综合性经营公司投资建设养殖基地,同时辐射周边养殖户或养殖企业,提供优质苗种、饲料和进行先进的养殖技术、养殖设备设施应用示范,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经营,收获成鱼优先供应给加工厂。这种经营模式的初衷是为保障自己企业使用的原料鱼来源及时补充和供应,同时对产品品质能够做到控制和监管,长期运行下来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从盈利模式、产品规范操作、渔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这种经营模式也在逐渐推广普及。
图 2海南省 2006~2017 年罗非鱼出口量变化
1.3市场贸易
海南省是我国罗非鱼出口第二大省份,目前拥有罗非鱼加工出口企业 29 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超过80 万 t,其中获得美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外国注册的加工厂有23家,主要分布在海口市、文昌市、三亚市、琼海市、儋州市和澄迈县等市县。每年加工厂收购的原料鱼约占海南省罗非鱼产量的 65%~70%,出口的罗非鱼制品有冻罗非鱼、冻罗非鱼片和制作或保藏的罗非鱼三种。从图 2 可以看出,近 10 a 来海南省罗非鱼出口量增长明显,从 2006 年的 3.3 万 t 增加到2017 年的 11.6 万 t,年均增长率 12.1%,并且自 2011年开始一直稳定在 10 万 t 左右。2012 年达到 10.8 万 t之后开始出口量逐年下降,2015 年量值最低达到 10.1万 t,出口额 3.04 亿美元,2016 年出口量又出现明显增长,但出口金额却比上年减少 5.5%。
图 3海南省罗非鱼 3 种产品形式出口量变化
对应 2012 年以来海南省罗非鱼出口产品相应的出口额变化可以看出(图 4),占比最大的冻罗非鱼片的出口额在 2015 年一改增长态势,下降明显,2017年下降到 24 815 万美元,与 2012 年相比减少了 4.1%,冻罗非鱼和制作或保藏的罗非鱼的出口额与 2012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10.1% 和 94.3%。
图 4海南省罗非鱼 3 种产品形式出口额变化
海南省罗非鱼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和墨西哥,其中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罗非鱼产品占总出口量 38.3%,出口额 43.3%,墨西哥占总出口量 20.6%,出口额18.1%,而近 3 a 出口量增价减,对海南省罗非鱼出口形势是不利的影响。
海南省内海水产品丰富,对淡水产品消费起到一定抑制,国内消费习惯仍以鲜活鱼为主,对加工鱼制品的接受程度不高。
目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已经出现拐点,从迅速发展扩张阶段逐渐回落到达一个平稳状态。
2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前海南省罗非鱼产业链健全、成熟且运行正常,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困扰着产业良性发展。
2.1链球菌病没有彻底解决方案
当前罗非鱼养殖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链球菌病一直没有彻底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影响了养殖户信心和经济利益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每年 6~10 月期间是罗非鱼生长旺盛期,也是养殖户最担心发病的时期,近几年养殖户使用磺胺类药物治疗链球菌病,效果比较好,并且成本相对低,但是磺胺类药物残留问题无法解决,同时各类抗菌类药物都存在休药期的问题,安全用药与食品安全冲突。2014 年 12 月以来美国开始对我国输入的罗非鱼产品加强了磺胺类药残检验,并对相关企业实施“自动扣检”措施 ,仅仅2015 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美国罗非鱼同比就减少了15.04%。
2.2贸易出口依存度高
罗非鱼是出口导向型产品,海南省所处地理条件制约了罗非鱼产品向内陆市场的销售和运输,海南省罗非鱼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商品,出口国家集中于美国、非洲和墨西哥等地区,其中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集中度高,这种状态导致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过强,受国外市场影响太大从而导致产业风险更大。回顾多年来的市场动态可见,每当出口量较大且出口畅通,价格会持续走高,而近几年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越南巴沙鱼等替代产品出口量增加以及捕捞鳕鱼量增长等因素影响,海南省罗非鱼出口额呈减少趋势,相应成鱼价格走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2.3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海南省海水产品供应充足,对淡水养殖经济品种市场消费需求量小,因此,可替代罗非鱼养殖的淡水品种较少,罗非鱼成鱼养殖、加工出口是海南淡水渔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目前海南省罗非鱼加工产品以冻鱼片为主,加工厂采用的流水线加工流程如下:
经暂养过的活罗非鱼→放血→清洗消毒→剖片→剥皮→磨皮→整形→挑刺修补→灯检→鱼片发色→臭氧水消毒→浸液、漂洗→吸水→真空包装→速冻→定重→装箱→金属探测→成品冷藏,鱼片出肉率一般在33%~35%,取片后剩下的鱼头、鱼肉、鱼鳞等加工下脚料大部分是以废物丢弃,少部分可以转化成鱼粉等饲料,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产品进行蛋白粉、胶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少之又少。
3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建议
由于地理环境和消费习惯影响,海南省的水产加工企业投资定位主要以出口为主,产品出口依存度依然很高,同时省内水产品无论是活鱼运输还是加工产品的冷链物流,销往国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尤其罗非鱼的定价在水产品中处于低端价格,因此打开内销市场难度更大。近 2 a 我国罗非鱼价格一直低位徘徊,整个行业陷入相对低谷期,如何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顺利过渡,坚守罗非鱼产业,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改善产业运行措施。
3.1持续扩大、深入开拓内销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消费者对健康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理念的转变,餐饮模式多元化、国际化,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国内市场需求将会持续扩大。深化发展电子商务模式,搭载电商平台,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才能大力发展生鲜加工,使便于烹调、方便快捷的冰鲜、冷冻罗非鱼制品的国内消费量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罗非鱼加工产品仍以罗非鱼片、冻罗非鱼等单一品种形式占主流,开拓内销市场,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开发适合其口味的新产品、新菜式以及深加工产品,增加宣传推广力度,倡导广大消费者愿意吃、喜欢吃罗非鱼,才能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平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掌握产业的主导权,发挥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潜力。
3.2加强病害攻关,规范用药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近几年产业突出的问题之一 ,成为遏制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整个罗非鱼产业链的良性运转,为此建议加大对链球菌病防控资金投入与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对罗非鱼养殖全程进行水质、饲料品质以及用药监测,揭示链球菌病害发病规律,同时也要加大普及水产用药的规范和标准,提高养殖户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找到适合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防治方法,提高链球菌病的防控能力。2016 年 7 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启动了长达 17 个月的“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 ,显示出国家对违禁药物监管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度重视。海南省罗非鱼行业也急需相关各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执法机制和队伍,保障规范用药,减少药残问题。
3.3全力推广节能减排养殖方式,保证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海南省人均水资源量比较丰富,为全国平均值的2 倍,但也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受气候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缺水现象
[15] ,有些地区养殖用
水资源非常有限,如果水质失控,对水源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容易造成养殖环境恶化,增加病害爆发的风险。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合理投放饵料、渔药对养殖区水体产生严重污染和养殖废水排放对环境产生污染是目前养殖最严峻的环保问题,从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以看出国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要实现罗非鱼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养殖模式,加强水质监控和建立给排水规范,坚持环保为先、节水减排的方针,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俗话说“好水养好鱼”,只有注重水质管理,减少用药才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3.4建立适合我国罗非鱼行业认证制度
近几年水产养殖、出口企业认证很受推崇,得到越来越多国外销售商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国外相关的认证有很多种,比如 ASC 认证、ACC 认证、BRC认证、BAP 认证 ,海南省罗非鱼生产企业加入的主要有针对美国市场的 BAP 认证和针对欧洲市场的ASC认证最多。通过认证的大都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而我国罗非鱼从业单位多为中小型,建议渔业主管单位及检验检疫部门加强罗非鱼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充分考虑大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养殖户的不同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认证标准,降低认证费用,加强质量管理。
我国罗非鱼相对于其他淡水养殖品种而言,显示了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即便在成鱼价格不稳定,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的情况下,罗非鱼主产区的养殖者仍然具有较强意愿养殖罗非鱼,海南是我国传统罗非鱼养殖大省,罗非鱼产业是海南省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是政府财政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谨慎调整相关政策、方向才能使产业保持旺盛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