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间普普通通的小院,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一片片种满希望的沃野,一辆辆满载收获的大车……这些,都是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真实写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让“科技小院”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设置”和背后一群“自找苦吃”的科研人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科技小院,究竟是个什么“院”儿?

科技小院,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吉林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在梨树共建的“玉米科技小院”,这也是全国最早建设的小院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省已授牌的8家科技小院均由吉林农业大学承建。2022年7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吉林农业大学共有26个小院成功入选。

蓝莓、桑黄、肉牛、玉米、人参、水稻、食用菌……多年来,这些科技小院始终立足我省不同生态区域资源,以培育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目标,以构建农业科技完整链条为抓手,用科技赋能我省“一县一品”建设。

每年8月,长白山脚下绿意盎然、生机勃发,正是长白山寒地蓝莓的采摘季。一箱箱饱满多汁的蓝莓果实被发往全国各地,占据各大商超货架,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企业和农民都腰包鼓鼓。

在当地,如果要问起“靖宇蓝莓”缘何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乡亲们的答案十有八九都会提起同一个地方:靖宇蓝莓科技小院。

2021年,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吴林带领团队充分挖掘当地发展蓝莓产业的地域优势,重点推广蓝莓第二代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以及庭院栽培管理、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埋土防寒技术等,建立起我省首个区域品牌认证基地,打造全新的蓝莓科技产业。

“以前,农户各自经营,产量不高,品质不好,蓝莓卖不上好价钱,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如今,通过用良种良法种植,每亩地至少能增收20%,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乡村振兴产业园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吴林介绍说。

如今,该科技小院已辐射带动靖宇县30多个村屯进行蓝莓种植,参与农户2000余户,蓝莓鲜果年产1.3万吨,产值约1.3亿元。2022年,全县蓝莓种植面积高达3.2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近三分之一,蓝莓成为靖宇当之无愧的特色支柱产业。

沉甸的稻穗随风摇曳,肥美的虾蟹活跃田间……每年金秋九月,走进位于公主岭市南崴子村的稻渔科技小院实验田,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景象就会跃然眼前。

2018年,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秋举带着研究生来到这里,依托公主岭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科技小院,专攻虾蟹养殖技术。“我们的小院以破解产业升级关键问题为导向,相继开发出稻田虾蟹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和养殖育肥技术,建立起具有吉林特色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每亩稻田可实现增收1300元左右。”王秋举表示,该模式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现已在全省推广近10万亩。

在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如今的靖宇县,蓝莓基地生机盎然;如今的南崴子村,水稻、虾蟹产业兴旺。一座座生机盎然的科技小院,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科技小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说起科技小院,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的村民乐得合不拢嘴。

2021年,从春种到秋收,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专业团队曾无数次往来于田间,采集土壤样本、合理确定肥量、观察作物长势。到了收获的日子,有一户农民的玉米产量居然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这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彻底让村民们意识到科技小院的神奇力量。

近年来,通榆谷物科技小院积极推广高产高效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了玉米和谷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

“其实刚开始,村民们对科技小院和我们的种植技术都不太当回事儿。”科技小院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高强笑着说,但很快这种情况就发生了转变。“收获时一测产,科学种植的玉米比老办法种地的产量高出一大截,收入也增加了,乡亲们都特别服气。”

目前,通榆谷物科技小院已建设示范田50处,示范面积2万余亩,技术覆盖面积60万亩/年,技术辐射面积150万亩/年,增加农业产值近300万元。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蛋鸡养殖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益不高的低端产业。但如今,辽源市一家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却通过科技力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养殖模式,生产出高价值的产品。企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十里八村的养殖户也因此受益,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股强大的力量,正是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建立的吉林龙山蛋鸡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建设以来,示范转化了蛋鸡生产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蛋鸡无抗饲料等国家发明专利,制定了辽源市第一个地方标准。“2022年,我们的科技小院共建单位——辽源市明乾绿色禽蛋合作社,年产无抗鸡蛋和无公害鸡蛋3500吨,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周边蛋鸡养殖户30余户。”科技小院指导教师尚红梅说。

此外,吉林龙山蛋鸡科技小院还帮助企业获得了GRA无抗产品认证,开发出富含卵磷脂的特色鸡蛋——“不老莓鸡蛋”,成为又一个特色品牌。

目前,吉林农业大学26个科技小院遵循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准则,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式农技推广模式,转而由问题导向开展“自下而上”式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一座座科技小院,已成为乡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全省没有哪个大学像我们一样,把这么多学生放在农村锻炼两三年。”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吕文发说起这句话时,满脸自豪。在吉林农大学硕和专硕的培养规划里,学生必须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田间地头。

作为我省承担科技小院建设任务的唯一省属单位,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通过科技小院,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构建支撑小院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坚持围绕乡村振兴产业需求,打造了以1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引领的涉农优势学科群和“新农科”专业群,大幅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托强大的学科建设及招生规模,科技小院全方位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服务小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学校致力于引育既能科技创新,又能服务“三农”的农林科教人才,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教授为引领,扎根一线的青年农业科技专家王秋举等为代表的师资队伍,每年派出26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农业生产一线,为科技小院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融合小院发展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学校探索打通“学校—小院—乡村”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大学+科技小院+基层企业+地方政府”一体化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农业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毕业论文选题与产业技术问题相结合,将课堂所学与科普教育相结合,驻院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均显著提高。

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吉林农业大学已建设的各个科技小院正在孕育着广袤乡村的美好未来,它们把研究生培养、科研、服务农民这三重目标有机结合到一起。一座座科技小院,已成为乡村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科技小院虽小,却连接着大时代,联通着大天地,发挥着大作用。

吉林农业大学的26个科技小院犹如26颗灼灼火种,点燃当下,照亮未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