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终于触手可及。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赣鄱大地一派火热的攻坚场面,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全力以赴、冲刺胜利的终点。
东方女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透过平凡生活的温度与感动,一个又一个的小康故事,生动体现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车子驶进抚州市乐安县增田镇,只十几分钟车程,记者便到达锦绣新村,在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房屋中,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厂房,里边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和工人一起忙碌的还有储彩雯,她是这间扶贫车间的创立者、负责人。“闲不住,多少干点。”储彩雯放下手里的活,笑着招呼我们。
(点击播放)
村里的加工厂
120平米的车间放着六张大桌子,桌面和空地摆得满满当当,都是待加工或是加工好的产品。
加工厂主要做外贸产品加工,厂家下好订单,把原材料寄到加工厂,加工完成后再寄回厂家验货。
工人都是附近村子的,有120多人,大多是留守妇女,有为方便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年轻人,也有原本闲在家没事做的老年人。加工这些产品工序简单、时间灵活,大部分工人还是选择带回家做,一般车间也就40多人。
储彩雯手巧,肯吃苦,加工厂有活她就一块干,一刻不得闲。不过,也有她做不了的活,有的布艺产品需要用到缝纫机,车间条件有限,这些工作就会让家中有缝纫机的工人带回去做。加工厂还在赶制的一批玩偶尾货,就是工人带回家把绒布缝好形状,再由车间其他工人贴上眼睛、鼻子等。
工人家中摆放的缝纫机
看我对发夹感兴趣,储彩雯拿起一根红色缎带,就开始演示制作过程。只见她用一只手捏住缎带,另一只手三两下变换缎带的方向,再取上一根白色细线紧紧绑住,一个漂亮的双层蝴蝶结便做好了。“这只是第一步,为了美观,蝴蝶结做好还要在中间贴上腰封,最后粘上鸭嘴夹,一个发夹才算完成。”她笑着解释。
说罢,储彩雯随手又拿起一个发箍:“你们刚看到的发夹和玩偶都是销往国外的,这是现在流行的一款网红发箍,在国内销售,机器没办法安装发箍夹子上的弹簧,这时就需要人手工安装。”
储彩雯介绍说,加工厂的订单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有一批圣诞节系列的产品工期就比较长,去年12月下订单,2月底原材料送到加工厂,8月底交接所有的货品,10月才能收到货款。短期订单能缓解些资金压力,所以车间里工人也有分工,有的做发箍,有的做发夹、玩偶……
成品发夹和玩偶
今年受疫情影响,加工厂停摆2个月,订单减少,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发不出工钱,储彩雯向银行贷款5万元,又借了亲朋好友2万多。“自己没钱赚不要紧,不能拖欠工人工资,辜负他们的期望。”
加工厂也叫彩雯饰品有限公司,是2018年注册成立的,还被当地政府列为乐安县“扶贫车间”予以扶持。加工厂规范的管理、储彩雯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获得了厂家和工人的信任,即便是淡季,加工厂也有一家厂家的长期订单和七八家的短期订单。但加工厂的创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风雨的。
摆脱贫困,双手创造幸福
储彩雯是安徽姑娘,今年33岁,早年外出打工时和抚州乐安的小伙儿邓义生结缘。2010年,两人结婚,一起回到增田镇定居。
储彩雯
说起创办加工厂,储彩雯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2011年底家庭遭受变故的那段日子。那年,女儿一岁多,不幸从楼梯上摔下来,颅内出血、头骨破裂、脚部骨折,送往南昌救治,十天便花了6万多元,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蒙上了一层灰。南昌的医院治不好,医生建议转去上海,可本就是东拼西凑借钱才捡回女儿一条命,承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夫妻俩无奈只好把女儿接回家调养。
储彩雯夫妇没有一技之长,突发变故,让整个家庭入不敷出。为了改变现状,几番商议后,丈夫邓义生决定学做木工,从钉模板等累活粗活干起,主动外出找活干。2012年7月,丈夫外出打工,储彩雯带着两个孩子回安徽娘家待了一年多。万幸的是,经过调养,女儿身体慢慢恢复,能跑能跳了。娘家固然是个避风港,但她知道长久待在娘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加上家中还有80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需要照顾,自己不能逃避。2014年5月,储彩雯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增田镇。
也是在2014年,储彩雯家被评为贫困户。“我有手有脚,那么年轻就被评为贫困户挺没面子的。”顶着贫困户这顶帽子,储彩雯倍感压力。
虽说这两年在各项帮扶政策下,储彩雯家里境况逐渐好转,但是她知道光靠政府的扶持不是长久之计,得靠自己的双手想办法脱贫。
经过仔细观察和多方打听,储彩雯发现小饰品加工投入少、风险小、业务量大。一开始她只是自己去别的厂拿货自己加工,附近农户知道了也跟着干,储彩雯就帮忙拿货,厂家给的工钱她一分不差地给农户。
“给别人干是干,我干嘛不自己干。”就这么做了一个多月,2014年7月底,储彩雯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没有门路储彩雯就去找,手里牵着4岁的女儿,背上背着2岁的儿子,日子虽难但她不想放弃。
办厂之初,储彩雯不被看好,联系订单、分配工作、加紧加工,她既当老板又是工人。同时,她肩负着照顾年迈的公公和一双年幼的儿女的重担,她也偷偷哭过,但自己选的路,绝不服输:“我虽是贫困户,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贫困户!”
凭着这股韧劲,2015年加工厂开办一年,她便赚到了全家老小的生活开支,手头上还有一万八千元的盈余。更让储彩雯高兴的是她家摘了贫困户的帽子。
储彩雯和一双儿女
创业路上没那么顺利,遇上过资金短缺的时候,也碰到过加工费被骗的情况。有一次,储彩雯一万多元加工劳务费被骗,帮扶干部得知后,又是跑公安、去法院,又是联系市场监管部门,多方努力为她挽回损失。
“刚结婚时家里除了一张吃饭的桌子和一张床,再没有别的家具了。3层半的房子还是邓义生和弟弟两人一点点建起来的。2015年有了盈余,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些,就把另一半房子买下来了。”她说得平淡,眼睛却红了。“2018年,加工厂势头正盛,挣得多了,就把家里粉刷了一遍,以前这房子还只是毛坯。”储彩雯过过苦日子,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
客厅变厂房,小车间实现致富带富
锦绣新村是移民安置点。邓义生家原本在乐安县金竹畲族乡的一个偏远村庄——严杭村,那里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导致发展滞后,贫困户众多。当地政府认识到,将生活在深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安置点,是最有效的脱贫方法。2006年,大部分严杭村村民搬迁至锦绣新村。
易地搬迁让村民既改善了居住条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储彩雯的加工厂就开在锦绣新村里,不仅方便了安置点的村民,附近村庄的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在加工厂做工。
120平米的车间
2014年,加工厂只能说是个小作坊,没有敞亮的车间,储彩雯家的客厅就是厂房。加工厂人员逐年扩大,一间客厅不够用,储彩雯又收拾出几个房间,还是不够,她便借来邻居家闲置的车库。实在扩不开场地,2019年底,储彩雯租下了120平米的车间。
加工厂越办越大,工人越来越多,储彩雯深感责任重大。自己原本就是贫困户,更明白脱贫不容易。加工厂能帮到更多人她也很开心:“自创办以来,加工厂接收超过40户贫困户,还有许多困难家庭。这段时间是淡季,也是先紧着给贫困户派活。”
“白天我都在这里做工,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婆婆生重病,我不能出去,能在家附近找份不错的工作,我已经很满意了。”董乐兰就住在温田村,骑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加工厂来。正是孩子放暑假,她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家,就一起带来了。
袁雪兰正在加工产品
和董乐兰一样在加工厂做工的贫困户还有许多。“我在这里做了三四年了,一个月能赚1500左右,比在家种地挣的都多。彩雯对我们也好,从不拖欠工资。”袁雪兰是东湖村的,搬来增田镇前,她一直在家种地,两个女儿还在念书,她便在增田镇租了房子,加工厂工作比较灵活自由,既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孩子。
如今,邓义生也回到家附近接活。今年7月,储彩雯还参加了乐安县举办的为期9天的“唯康电商培训班”。“有这样的机会我想好好珍惜。最苦的日子挺过去了,现在一家人在一起,就想把日子越过越好。”对于未来的日子,储彩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