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县第六届“6·21”乡村文化旅游季在宋家沟开幕。
过上好日子,村民笑开怀。
宋家沟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宋家沟正兴园功能食品有限公司为务工人员发工资。
宋家沟新貌。
特写1 甩开膀子干出个名堂来
进了6月,李建军家一天一个样。按时令,院子里种上了架豆、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6间正屋和3间东房也收拾出来做民宿。
李建军是土生土长的宋家沟人,他的院子正对着广场。
走南闯北了大半辈子,有见识有魄力,“我以前在村里的时候开小卖部,这次自己投资60多万元把院子里外翻新了一遍,让前来旅游的人们吃得放心、住得舒心。”62岁的李建军边和工人师傅一起组装床柜边说,“村里的旅游月马上就到了,好多货订好了,都在路上了。”
从在村里开小卖部,到去县城开烟酒副食店,再到广西合伙开饭店,虽然离老家越来越远,但李建军始终牵挂着宋家沟。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深深触动了他。2019年,他决定从广西返乡创业,用饭店的退股分红投资旅游。
“要做就做得标准高一些。”李建军带着记者参观起来。临街的南房改建成了饭店,他指着餐厅里明晃晃的大玻璃隔断说,“完全是按照‘明厨亮灶’的要求建的,这样游客就能看见整个饭菜加工过程。”
3间东房都是10人桌包间,他分别起名“宋家沟一队”“宋家沟二队”和“宋家沟三队”。李建军解释道:“生产队的时候,宋家沟就分了3个小队。这是历史记忆。”
最让李建军满意的是民宿。房间虽小,但功能齐全,不仅配备了室内卫生间,还设计成干湿分离。4间正房,分别以宋家沟和合并回来的另外3个自然村命名。他已经计划好了,不同的房间放不同的宣传推介资料,让游客有良好入住体验的同时能详细了解宋家沟的历史演变和风土人情。另外2间作为大餐厅。
说话间,邻居曹志芳带着婆婆进了院子。38岁的曹志芳之前在内蒙古打工,笑着说:“现在也想搞民宿,过来看一看,学一学。”
“你家也有6间闲房,做吧。”李建军鼓励道,“人流就是商机,来咱宋家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搞民宿做餐饮,方向对头,再说还有政府支持鼓励。”
“我有经营饭店的经验,这次回来就是做个发展民宿的带头人。”李建军信心满满地说,“大形势这么好,小环境又这么优,咱就得甩开膀子干出个名堂来。”
特写2 农村是咱青年创业的大舞台
初见刘杰,一个朴实的农村后生。敦实的身板,头戴草帽,皮肤晒得黑亮。
27岁的刘杰现在是宋家沟村党支部委员。兽医专业毕业后,他在外面干了一年后毅然回村当起了“羊倌”。
“我家里穷,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父亲身体也不好。”刘杰说,“我是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脱贫的途径有很多种,我比较了一下,还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回村创业更踏实。”
大棚羊圈建在村外,是省总工会支持建设的,低价租给了刘杰。
“别人创业是从零开始,我是从负数开始。”刘杰笑着说,“买羊的钱是扶贫小额贷款,但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定能成功。”
后来的发展,证明刘杰走对了。
他常常一个人晚上躺在羊圈大棚外,听着棚里羊群的动静,看着满天的星斗,心里默默谋划着自己的未来。“养羊前3年最辛苦,我挺过来了。”刘杰自豪地说,因为先得有规模,现在340多只羊全部是靠起初那37只羊繁殖起来的,除了先天体弱有病的羊羔外,他的羊基本都成活了。
说起这几年养羊的收益,刘杰很满意。这几年靠卖羊毛和小公羊羔,收入有四五万元,稳稳脱了贫,“现在羊圈满了,不仅羊羔要卖,一些基础母羊也能淘汰了,以后每年收入十来万元不是问题。”
“现在村里年轻人还是少,尤其是有文化的。”刘杰告诉记者,他的大学同学大多选择打工。他也有一年的打工经历,每月工资8000多元。和创业相比,打工完成了工作任务就行,比较省心,“创业的话,什么事都得自己来,但累归累,看得见希望,心里是快乐的”。
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委员后,刘杰参与到村事务管理中,还负责起全村养羊户的防疫。
“我是党员,又是‘90后’。”刘杰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回村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天地广阔,是我们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风吹来,卷过浓浓的羊粪味,这段时间刘杰正和母校的老师联系,寻求除掉羊粪味的技术,“种菜的都知道,羊粪是优质有机肥,如果没有异味了,就可以包装成家庭蔬菜肥料包、花肥包,论袋卖,效益肯定好。”
亲历者说
宋家沟搬迁户 赵明明
我今年52岁,2017年5月由木家村搬迁到宋家沟,从那天起,我们告别了破旧的土瓦房和泥泞弯曲的山道,住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新房子。以前吃块豆腐都得跑10里地,买东西很不方便,现在家门口什么都有,想吃什么吃什么。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一共承包了37亩地,种上了玉米、土豆、红芸豆等农作物,种植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搬迁以前连2万元都挣不下,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好。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信心满怀。党的帮扶政策好,我们也要用力往前跑,就像总书记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后我要承包更多土地,干更多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多财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宋家沟村民 王成亮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宋家沟新村,考察新村建设情况,临别时,总书记对围拢过来的村民们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奔跑在小康路上。
6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就是种地,要不就是离家外出打工。现在我每年在村里的林场就能挣3万元,承包大棚收入有2万元左右,再加上院里那块地能挣1万元,总计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比过去好多了。对乡亲们来说,这样有奔头的日子才是好日子。
宋家沟村民 郑仙仙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时刻铭记在心,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我们村的越来越多,乡村旅游一下子火了起来。我率先经营起“仙仙毛尖茶”“仙仙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度假特色系列服务项目,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过去采茶是为了自家喝,多余的就送给亲戚朋友喝,从没想过这还能当作本地的土特产卖给游客,成为咱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近年来,趁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机会,我把儿子、儿媳从太原叫了回来,一起经营农家乐,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也全部脱了贫。现在,我们宋家沟已经申报创建4A级景区,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依托宋家沟的乡村旅游产业,脚踏实地和镇、村干部一起扎实苦干,把我们宋家沟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者手记
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没有人,再精心编制的规划,也只能束之高阁,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将沦为纸上谈兵,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也只有徒唤奈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首要就是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好,造就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聚而用之。
看得见的乡愁,剪不断的乡情。无论是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还是医生、教师、律师,凡是从农村走出去的,谁人心底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情结。要建立渠道,开通通道,吸引他们或担任志愿者、或投资兴业,返乡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更重要的是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乡村工匠、产业发展带头人、文化能人,提供平台和机会,把田间地头作为农村人才的“练兵场”,让人才吸引人才,人才带动群众,让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得以广泛应用,实现“头雁带着群雁飞”的生动局面。
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宋家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择业观念,放弃外面的高薪回到家乡,有的做电商,有的领种大棚,有的从事养殖。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回村找到了感觉,找对了人生方向”。
多元化发展的农村,为他们这些本土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和机会。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何其幸也!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利强
本版图片: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