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塔城地区沙湾县煤炭工业管理局驻
沙湾县东湾镇傢什窑村工作队
绿网讯 沙湾县东湾镇傢什窑村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牧业村,全村205户527人,人均耕地1.5亩。耕地少,养殖结构单一制约着傢什窑村的经济发展。6年来,沙湾县煤炭工业管理局驻东湾镇傢什窑村工作队,因地制宜,以发展庭院经济为基础、合作社为支柱产业、牧家乐带动旅游发展,帮助牧民拓宽致富门路,使傢什窑村村集体累计达到1.2万元,牧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庭院经济+牧民”助力增收
傢什窑村是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放牧的穷山村,截止2016人均收入只有10080元,部分牧民吃饭都成问题。面对党员、牧民们期待的目光,傢什窑村现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探索,看准牧民家一片片撂荒地,提出“一边抓庭院经济发展,一边抓自产自销发展绿色小农经济”的发展思路。
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发动牧民平空地、打埂子、铺地膜、点种子,免费为牧民们提供菜种、菜苗、地膜等生产资料,依托石河子大学科研院校、农村农业局资源优势,邀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牧民家小庭院开展技术指导和种植培训,转变了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了傢什窑村牧民靠天吃饭的历史。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收成,全村28户美丽庭院经济示范户涌现出来,家家户户荒芜的小院填满了绿色,牧民们破天荒的吃上了自家的绿色蔬菜,牧民古丽巴合提·斯马力汗家
夏秋两季,庭院里各色蔬菜轮番上市,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为能增加古丽巴合提家的收入,亲自筛选、装卸将古丽巴合提家吃不完的绿色蔬菜,发朋友圈,多次联系周边村庄市场销售。古丽巴合提高兴地说:“感谢工作队,我们种的这些绿色蔬菜味道好,特别畅销,一个月就收入快1000块钱,一年下来可以收入5000多元钱呢。”
初步尝试成功,激发了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继续帮助牧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经过认真考察他们准备发展——庭院养殖。工作队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惠民资金8000元,先为24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建立了鸡圈。然而,由于牧民们不懂饲养和防疫技术,不出一个月,350只鸡苗死了一大半,为提高养鸡成活率,工作队邀请县乡畜牧技术人员深入农牧民家中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牧民们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散养的活蹦乱跳的小鸡们早早被预订一空,其他牧民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庭院养殖队伍中来。牧民再娜里汉·买曼哈孜说:“当年,我家光小鸡出栏率达多少,年收入达2.3元,比以前多收入6000元,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专业合作社+牧民”抱团增收
为把集体经济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意识到,要大富必须搞合作社。他们借地生财,提出“以合作社建设发展为抓手,带动辐射全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帮助50余名牧民在合作社实现了再就业,集体经济一年12万元。
2014年依托全村80头奶牛、1300只羊,由村党支部、党员筹集255万牵头成立了全村第一家阔克协涛草畜联营合作社。党支部提出已入股的方式,由合作社聘用村民对牲畜集中养殖,成品出栏、与肉联厂签订合同达到营销目的进行管理,待年底对合作社取得的收入账目公布与众,根据股份制进行利润分配。目前,合作社有社员28户,入社牛200多头,入社羊3000多只,年产生产牛犊80多头,改良羔羊400只多只,入社草场5万亩,已拥有固定资产255万元,一年盈利30万元。
牧民努尔兰·胡沙英家有150只羊,4头牛,由于不懂牛、羊疫病防治,牲畜出栏率不高一直困扰着他。工作队带领着村里的党员先后3次到他家讲解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了解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看到合作社的效益,努尔兰打消了心中的顾虑,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工作队还帮他在附近的煤矿联系了一份工作增加收入。“自从加入合作社,牛羊有人管,年底还可以领到1万元分红。我外出务工,每月还有额外3000元的收入,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牧民努尔兰说。
尝到办合作社的甜头,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发挥傢什窑村哈萨克族妇女刺绣特长,拉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序幕。引导6名妇女带头成立阿勒腾依聂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培训、集中加工、技术指导,形成了小规模生产格局,全村10余位妇女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在镇上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合作社现场就订出去了30张纯手工羊毛花毡,价值4余万元。在刺绣合作社里,胡提·加帕尔哈孜一边忙碌着,一边说:“我们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而且每月还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资。”
“牧家乐+牧民”多元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傢什窑村眦邻东大塘名胜风景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过反复论证,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确定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工作思路,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牧民发展“牧家乐”。邀请县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和东大塘景区里有名的“牧家乐”经营户到村上现身说法,和牧民座谈交流,算成本算效益,教方法教经验,引导牧民发展“牧家乐”。
开始,牧民对发展牧家乐积极性不高,工作队得知牧民帕里达•布和里想发展牧家乐,可是自己不懂经营,又担心牧家乐开起来没有客源,为打消帕里达心中顾虑,给其他牧民做示范,工作队帮他设计规划、办理营业执照和餐饮许可证,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旅游旺季让帕里达家赚到了第一桶金。帕里达激动地说:“开业不到一年,家庭年增收5万元左右,现在的好日子多亏工作队!”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优势,工作队还为开办“牧家乐”的牧民开办烹饪和旅游食品培训班,提高“牧家乐”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2018年,傢什窑村有18户牧民开起了牧家乐,年均接待游客10000余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辐射带动100余位牧民就地就业。
牧民木拉里汉·吐尔逊哈和妻子经营着牧家乐,妻子制作的奶制品非常受游客的欢迎。他高兴地说:“以前做的奶制品味道一般,销量不好,现在经过培训,味道好了,品种也多了,供不应求,奶制品的收入就有7000多元。”
工作队和村“两委”还与周边景区达成服务协议,让村子里的有条件的牧民为游客提供“骑马”“骑骆驼”“民族服饰租赁照相”“特色手工艺品展销和奶制品免费品尝”等服务项目,全村有30余名牧民走进景区提供服务,每天人均增收15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