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室里上千个蓝色的塑料托盆一层层垒起来,而盆子里成千上万的黄色小虫子在不停地蠕动着,这些虫子叫黄粉虫,是陆川县米场镇桥鲁村正在打造的特色产业,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黄金虫”。

记者日前走进陆川县米场镇桥鲁村黄粉虫养殖基地,看看小小黄粉虫是如何变身“黄金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

找出路 “相中”黄粉虫

桥鲁村第一书记张瀚丹告诉记者,2018年12月,桥鲁村成立了陆川县建锋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黄粉虫,玉林市、陆川县两级人社局共投入9万元建设资金,村里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入股基地、享受分红。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工厂化养殖,合作公司给养殖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底回收一条龙服务,养殖黄粉虫所用的托盆(18元一个),在养殖户不养殖后,公司还将折旧回收托盆。

“黄粉虫的养殖技术很好掌握,又没有病虫害,环保、无臭味、易管理。”据广西中延黄粉虫养殖有限公司陆川米场基地办事处负责人梁华建介绍,黄粉虫养殖的存活率很高,在95%以上,而喂养黄粉虫的成本很低,主要是麦皮、豆腐渣,一天一盆的饲料成本2分钱左右。从虫蛋到成虫约需2个月就可以循环成熟一批,如果按照养殖方法勤快养护的,50天就可以收购。

黄粉虫养殖基地的培育室里,层层叠叠的托盆垒得比人还高,工人正在喂养黄粉虫。

在养殖户卢志林的家里,梁华建看到盆里的虫密度大,指导卢志林尽快分盆养殖。

梁华建(左)与第一书记张瀚丹(右)走进养殖户卢志林的家里,对他进行养殖技术指导。

黄粉虫成虫之后,经过培育会变成蛹最后变成母虫,不断繁殖。

处于幼虫阶段的黄粉虫,浑身都是宝,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高。

在黄粉虫养殖基地里,培育有虫蛋、幼虫、成虫,也有蛹虫和母虫,很多农户报名加入养殖队伍,目前供不应求。

据了解,桥鲁村养殖的黄粉虫是经过农业部进行品种改良后推广的,其营养价值、医用价值和实用价值都非常高,富含蛋白质,可以直接食用,烹饪后价格较高。成虫主要用来加工提炼成蛋白粉、虫油等,其中虫油主要出口韩国,是美容产品的原料,而虫壳泡水喝有软化血管的功效,虫粪既可以做化肥,也可以用来做鸡鸭的饲料,市场前景广阔。

黄粉虫变身“黄金虫”

在养殖户卢志林的家里,3个房间都放满了蓝色的托盆,一层层垒起来比他的个头还要高,卢志林正在用麦皮喂养黄粉虫。

“你这些养得太密了,赶紧去公司借几个托盆来分开养。”梁华建是来收购成虫的,他拿起托盘向记者介绍,里面的虫子已经长成3号虫了,养到4号虫子就可以出售了,密度大容易影响虫子生长。他又拿起其他一个托盆,满满一盆子的黄粉虫长得很膘肥,“这个已经可以收购了。”说着,把盘子里的虫上称。

卢志林是2014年的脱贫户,作为首批试点的养殖户,他养了1000盆。“4月刚卖出了700斤,现在又重新补足了1000盆。”他告诉记者,已经领到了第一笔钱2000元,剩下的公司会陆续打进账。他表示,黄粉虫养殖并不难,一天喂养一次即可,也不用担心有病虫害。因此,他平时外出做泥水工,黄粉虫的日常喂养由老伴完成。

“回收价格为12元一斤,而且我们和养殖户签有协议,一盆的保底斤数为3斤。”梁华建介绍说,桥鲁村第一批试点养殖的有11户,在4月公司收购了约5000斤成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