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打硬决胜脱贫 实打实接续奋斗

以“五华战法”高质量交出新答卷,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山脚下红薯喜获丰收,山腰中蜜柚甜香四溢,山顶上缕缕茶香沁人心脾……放眼五华大地,喜见山村旧貌换新颜,处处可见奔跑奋斗的英姿,希望的田野充满无限的潜力。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农村致富故事_乡村种植致富故事

黄狮新村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极大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幸福指数。(潘炜玲 摄)

打攻坚战,实打才有胜算;啃“硬骨头”,实干方能破局。五华县作为全市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以苦干实干的“五华战法”,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100%完成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兜底等政策落实;发展近4万个扶贫种养产业,2219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92个省定贫困村、20242户665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出列和退出标准。

脱贫攻坚成效显,乡村振兴接续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五华县正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以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支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为实现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奋力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战法一

变“输血”为“造血”

近4万个扶贫种养产业 超2万名贫困人口就业

暖阳铺洒,驱散寒意。走进水寨镇梅蓄项目移民三坑安置区——黄狮新村,仿佛走进一个乡村别墅群,眼前是干净的新村街道和整齐划一、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崭新楼房。因项目建设需要,龙村镇黄狮村需整村搬迁,其中有1800多人被安置在80公里外的水寨镇黄狮新村。

时间回到2019年底,大山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背包挎囊,向大山告别。眼神里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一次搬迁,让深山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在村里的扶贫车间看到,10多位年轻女性在电子厂组装手电筒,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这批货是为印度方面赶制的,目前工厂一直满负荷生产。”电子厂总经理温锦朋说,车间建到村里,就业脱贫不愁。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

“为解决就业问题,黄狮新村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设富民新村,举办了多场家政技能培训班,成立黄狮新村家政服务队,帮助3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五华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邓炼中说,还有60名待就业村民参加了“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为从事餐饮业打下基础。目前,黄狮新村正加快建设月子中心和美食街,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融入县城的生活节奏,巩固脱贫成果。

乡村种植致富故事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农村致富故事

光伏扶贫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阳光收入。”图为五华横陂镇光伏扶贫项目。(潘炜玲 摄)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五华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盯住脚下的土地,立足本土资源,寻找绿水青山间的“炼金术”。

小龙虾游出致富路。龙村镇湖中村利用优质水质,养出肥美干净且肉质鲜甜的小龙虾,受市场青睐,商家主动上门收购。目前,小龙虾养殖的面积达到近百亩,预计一亩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逐渐形成稳健的产业支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鸭蛋孵出好日子。潭下镇大玉村山不高、山坑多、生态好,是畜禽养殖适养区。过去村中没有主导产业,集体经济一直是空壳。随着引进蛋鸭、肉猪养殖企业,带动了一大批村里人成为养殖户,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7200元增至如今的15200多元。

小茶叶蕴含大能量,小红薯种出大产业……像这样的“造血”产业,在五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成了常见事。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五华产业扶贫思路逐渐清晰。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植培优地方产业,充分激活扶贫内生动力。例如发展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7个镇25个村发展茶产业,受益贫困户1653人;打造高山红薯产业,在14个镇47个村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6970亩,2207户贫困户受益;投入5289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带动74个村培育主导产业。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该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0个,发展50万元以上的资产收益项目177个,发展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种养产业近4万个;“百店扶千户”工程累计帮扶贫困户1648户3891人;全县已有2219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13家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71人;100%完成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兜底等政策落实。

战法二

拓“销路”成“富路”

消费扶贫闯出新路 优质农产品挺进大湾区

鼠标一点,柚子出山。

“这两年还没到柚子上市,半个月就把数十万斤柚子卖完了!”五华县电商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前几年五华农村几十万斤的柚子卖不出去,价格从一斤8元降到1.5元都无人问津。

“坏了可惜,扔了心疼,我们很是苦恼。”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的新农人钟能振说,直到五华县电商协会组成电商团队,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柚子。凭借“互联网+”的优势,这些柚子以3元/斤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畅销全国。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曾经制约着五华农村的发展。得益于电商进驻乡村,打破山区壁垒,五华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助一批批藏在山坳间的特色农产品翻山越岭进城,农产品从烂在地里到热销全国。村民们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了好卖家,口袋也鼓起来了。

电商助农是五华推动消费扶贫的一大举措。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五华县电商及其关联企业2119家,形成网络交易达18.5027亿元。有效推动红薯、梅州柚、三华李、无花果、茶叶等本土特色农产品上网约42570吨,累计带动620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76.73元/月。

农村致富故事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乡村种植致富故事

贫困户种植的红薯喜迎丰收,满脸笑容。(受访者供图)

该县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作用,依托316个电商消费扶贫服务点,构建“网络+农户”的模式,同时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全县共有近20家企业申报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4家企业81个产品申报认定扶贫产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

位于五华县河东工业园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已然成为当地农产品销往大湾区市场的重要平台,该中心单日最大交易量达115.21吨。

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的广东汉光超顺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园内,设有净菜加工厂、大型冻库、物流配送区等功能区域。笔者在冷库里看到一筐筐分拣和检测好的蔬菜暂存,等待成品出货。广东汉光超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厂长赵小龙介绍说,目前香港“家农蔬果批发专门店有限公司”的百家直营店、深圳华为食堂等与该企业合作,“除了供港澳市场,我们也供应到梅州的学校食堂和工厂等,本地已供不应求。”

“供港澳地区的红薯数量占总收成的三成,预计今年约100万公斤可以出现在港澳街市。”供港澳备案基地、梅州生长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销售部营销总监刘思顺说,通过采收、分拣、检测、过关等程序,红薯48小时内即可从五华县田间送到港澳同胞的餐桌上。

“互联网+消费扶贫”打开了五华贫困地区优质产品的销售渠道,五华积极主动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好生态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

战法三

促“后进”变“后劲”

全面巩固拓宽脱贫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水寨镇澄湖村白鳝卷湖从人人绕道走的臭水沟,变成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地;脏、乱、差的转水镇五星村实现“高颜值”蝶变;五华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仅用53天,推进齐乐村外立面风貌管控并实施“四小园”乡村振兴项目;安流镇半田村百亩鱼塘浮光跃金,做活“水”文章……

这些昔日贫困的后进村庄,不仅蝶变为先进典范,还充满发展后劲。

实际上,五华深刻意识到,未来发展致富仍然任重道远。五华继续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强化落实县领导挂钩镇、县直单位挂钩帮扶村、镇村项目实施和干部包户责任人“五包”责任,严格执行县镇村三级扶贫每月例会、县领导班子“到镇必到村、到村必入户、到户必座谈”遍访贫困对象制度,层层传导工作责任。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教育补助、住房改造、医疗保险及低保五保等政策,大力开展产业、资产收益、金融、基建、公益性岗位就业和“三保障”兜底帮扶,发展传统种养和资产收益帮扶有机结合的产业帮扶模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今年五华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点就是要抓示范点,坚持点面结合,突出示范带动,将全县92条省定贫困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带动其他面上村有序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乡村种植致富故事_农村致富故事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

五华守住绿色本底,提升乡村发展“颜值”,为实现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张炳锋 摄)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乡村新变:五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1家、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保洁率达到100%、完成镇村(社区)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完成农厕提升改造、414个建制村均通客车、“三个一肩挑”实现率达99%、建成287个村级淘宝服务站、建成5个乡村旅游片区……

当前,五华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交汇过渡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加大扶贫政策保障力度,推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同时将着眼于长远计划和战略目标,通过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出新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业内人士表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脱贫攻坚主要聚焦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乡村振兴则着眼于全部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简单来说,脱贫攻坚是打基础,乡村振兴是利长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五华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必须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回溯脱贫攻坚的历程,五华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葆有五华人“硬打硬、实打实”的精气神,砥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就没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一定要让贫困人口的小康之路越走越踏实。

小康故事

“点薯成金”奔小康

今年11月,虫鸣蟋叫,又到了红薯丰收的季节。

走进五华县转水镇蛇塘村的高山红薯扶贫产业基地,20多个工人正忙着挖红薯,满地的红薯排列成行,个个体态饱满。“五华高山红薯长势喜人,年年增收,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蛇塘村贫困户范映权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像这样“点薯成金”的奇迹,在五华已成为常事。

“以前的生活就是吃完上顿愁下顿,没想到这么快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来自潭下镇金石村的张拥鑫说,他那荒废的土地摇身一变,变成了种满红薯的宝地,借助这块宝地,他渐渐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采用的是订单式销售方式,先下单后种植,这样村民才有保障和动力。”梅州生长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蓝运锋介绍,为了让张拥鑫无后顾之忧,前期的资金由电商服务中心垫付,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防病虫害的服务。种红薯的第一年冬天,张拥鑫家的红薯收成2800多斤,纯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五华县把红薯生产发展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引进种植红薯的龙头企业梅州生长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带动,繁育红薯种苗,免费供应全县各镇贫困户种植,帮助贫困户解决种植红薯的种苗问题。

据了解,五华全县高山红薯种植面积21500亩。其中,带动14个镇47个村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达6970亩,今年预计产量将达1千万斤。目前已进入全面开挖期,整个开挖过程将持续至2020年1月。

梅州生长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从育苗、配种、冷链仓储到品牌化建设、标准化工艺等方面,全面助推五华高山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今年成功带动农户2900多户。同时,五华高山红薯产品通过入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直达湾区餐桌。

种植小红薯,引领大产业,发展大潜力。12月23日上午,广东生长地产业园在五华河东绿色生态工业小镇举行动工奠基仪式。

广东生长地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43亩,主要建设高山红薯的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红薯食品精加工中心,仓储分拣中心,创新研发中心等。计划于2022年6月可以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1亿元,年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年创税600万元,拟用工人数约500人。

该项目是五华县利用优势资源,引进产业项目,打造优质农产品,提升农业发展层次,促进“三产”融合,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举措。也是五华县主动对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五华县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数说

脱贫攻坚成绩单

●92个省定贫困村、20242户665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出列和退出标准。

●党建扶贫:今年1月至10月,全县143个回乡联村工作队483名干部到村开展活动3315场次,走访10611人,办理民生实事995件;大力开展“头雁”工程,9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一肩挑”。

●产业扶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0个,发展50万元以上的资产收益项目177个,发展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种养产业近4万个;带动7个镇25个村发展茶叶产业,受益贫困户1653人;带动14个镇47个村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6970亩,受益贫困户2207户;投入5289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带动74个村培育主导产业。镇村统筹发展光伏村级电站120个,带动贫困户7776户29196人获得收益分红。

●就业扶贫:全县已有2219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三大工程培训323名贫困劳动力;“百店扶千户”工程累计帮扶贫困户1648户3891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509人;13家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71人。

●消费扶贫:建立五华县电商消费服务点316个;发展电商及其关联企业2119家,形成网络交易达18.5027亿元,有效推动本土特色农产品上行约42570吨;辐射带动创业就业近9300多人,累计带动620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76.73元/月;全县24家企业81个产品被省认定为扶贫产品。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