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了,今天咩咩怎么不写biangbiang面、不写肉丸胡辣汤、不写荞面饸洛,要写甑糕?一看问这个问题的宝宝就没好好研究过自助,怎的连“咸甜大发”都不知道?吃多了咸的辣的,当然要来个“小清新”解解腻,换换口儿!!
孙俪在《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喜欢吃的那口子软糯香滑,枣香浓郁的甑糕,可是馋坏了宝宝们。
在这里首先科普一下,如果你在西安,想吃甑糕,于是问路人:“您好,请问一下哪里有卖甑(zeng)糕的?”。估计小年轻能听明白后回答你。但一般上了年纪的很少叫甑(zeng)糕,一般都叫甑(jing)糕。之所以叫甑(jing),也是因为甑糕后期大多使用铁质大锅制作,口感虽然软糯但又不失弹性、放凉了食用微微筋道,老陕喜欢称之为“劲糕”,故取“jing”。
可别小看了这一碗貌似粽子的吃食,它可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华上下可才有五千年,说它是吃食界里的瑰宝,一点不为过。
甑糕取名源自于做它的炊具——“甑”。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
《古史考》中有“黄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的记载。可见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陶甑,商周时代有了青铜甑,冶铁业出现之后便有了铁甑。
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北人用瓦甑,南人用木甑,夷人用竹甑。”。而现代多以质、木制甑具为主,无论材质怎么变,甑大致的形状从古至今都没有太大变化。
甑糕是由前西周时期的贵族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当时是一种用豆沙馅包入糯米粉制的糕饼。之后的秦朝时期也有它的存在,唐朝韦巨源的烧尾宴中“水晶龙凤糕”就与现在的甑糕极为相似。在唐宋之后,糕品更是种类丰富。
制作甑糕的主料是糯米和红枣,个别家还会加入芸豆。它的制作方法其实并不难,但相比其他略微繁琐。先将糯米、红枣洗净备用,在甑底铺上一层糯米,再铺上一层红枣,再铺一层糯米红枣,按顺序直到将准备好的原料都用完。最上层铺的红枣要比下层的多些,层数也不宜过多,以4层左右成品口感最好。
用旺火蒸2小时左右,再改用小火蒸5-6小时,期间要向甑里加水2-3次,至熟透即成。蒸好的甑糕红白相间、色泽鲜艳、绵软滑润、粘甜醇香。
如果你到了凤髓龙肝、八珍玉食的西安,但不知道从哪里下口,又怕踩雷时,不妨来上一碗软糯香甜的甑糕,不仅回味无穷,还能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