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阳县城东南有一个很小的乡镇,名为乡饮乡。地方不大,却因《论语》记载,子路在此曾向孔子请教“乡饮酒礼”而得名。

然而,这个只有15个村庄,总人口不到4万的小乡镇,这两年因为科技支撑“供给侧”的持续发力,经济能量不断释放,截止今年10月底,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实现翻倍,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小乡镇的华丽蝶变正在上演。

“好服务,是引入好企业的最优名片”

“这个月我们正式投产了,预计到年底这两个多月,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不成问题!”刚进山东卓泰油脂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谭鹏程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对废矿物油进行回收再利用的新兴科技企业。但企业的成长并非一片坦途。

原来,公司年产2.2万吨工业废油回收利用项目早在2012年就经乡饮乡政府招商而落户,“化工企业的手续很复杂,环评、安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等,当时政府就安排专班帮我们办!”谭鹏程介绍,可费了半天劲,投产试运行后发现,由于对生产工艺先进性预估不足,采用的设备技术难以跟上市场步伐,一时又陷入困境。

“当时我们依然帮他们协调银行等各家关系,鼓励其寻找合作伙伴。”乡人大副主席刘涛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年底,卓泰公司与四川金谷能源达成合作,引入多项专利技术,并委托四川天一公司进行生产设计、流程再造,生产规模扩大为年处理10万吨废矿物油,新增配套生产5万吨高品质润滑油,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企业实现“浴火重生”。

“从双方接触签约,到建厂试产,再到扩建转型,虽历经乡饮乡三届党委政府,但他们对我的帮扶却始终如一。”谭鹏程感慨地说。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县“2358”骨干企业扶优培强工程等。

“没有先进技术,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而没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区域发展也难以实现弯道超车。”在乡党委书记郭怀锋看来,小乡镇发展,更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而好的服务,正是我们引入培植好企业的最优名片。”

碧蓝生物公司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合作研发微生物制剂,让农业生产更加绿色健康;杭州逸农化工投资建设两个高端化工项目,其中一个的订单已排到明年3月份……截至今年10月底,乡饮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00多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2.87%,同比增长104.86%。

“农民想致富,先向‘指导员’问问路”

南赵庄村是乡饮粉皮加工特色专业村,该村有大型制粉企业三家,去年全村的淀粉、粉皮、粉条合计总产量达4200万斤,产值1.5个亿。

“但我们面临很尴尬的一点是有加工,无原料,就是本地基本没有种地瓜的。”村党支部书记巩现喜无奈的说,村里的大型制粉企业,如乡汇淀粉制品去年就从外地购进地瓜过亿斤,“既增加了物流成本,又不利于地瓜保鲜,影响出粉率。”乡汇公司总经理王长瑞接话说道。

今年,来自市农科院的谷端银博士作为市派科技指导员来到南赵庄村,并结合实际提出推广种植济薯25号、泰山18号两个新品种。乡汇公司也以7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150亩,率先尝试。

“从10月份的收获情况来看,这两个品种的品质很好,高淀粉、高粘度、无纤维、无果胶,很适宜加工制作粉皮、粉条。”王长瑞高兴的说,目前他又在乡政府的协调帮助下,流转周边5个村3000余亩土地扩大种植面积。同时,投资600余万元新上了一套粉制品烘干生产线,实现从红薯、淀粉到粉皮、粉条的全产业链生产。

不仅如此,在谷博士的牵线搭桥下,山东农业大学与南赵庄村开展结对共建,帮助该村提升粉制品加工产业层次。

“农民种养想致富,先向科技指导员问问路”。韦周村的生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帅说,有了专家指导,今年亩产大姜的产量比去年增加3000多斤,“颜色鲜、品质好,六家进出口加工公司抢着要俺的大姜!”

据了解,目前乡饮乡共有省、市、县三级派出的科技指导员10名,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穿行于百姓农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助力集体增收、百姓致富。前三季度,乡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余元,增幅近8%。

“有了科技帮忙,扶贫产业有底气!

“引种成功了!”刚走进蛮营村的冬雪蜜桃种植基地,村干部曹广明乐呵呵的说,“试验的一批蜜桃已经采摘出售了。个头大、甜度高、品相好,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

蛮营村是省级贫困村,贫困群众有56户98人。泰山索道运营中心扶贫工作组驻村以来,积极谋求发展致富产业,最终与山东农业大学取得联系,“孟凡志、刘国兴教授对这进行了土壤化验、水质检测等的考察后,认为栽植林果是合适的。”驻村第一书记时军说,他们推荐栽植实验新品——冬雪蜜桃,“这是个晚熟品种,品质很好,全国栽植这个品种的总共不到300亩。”

今年三月,索道运营中心提供资金,山东农业大学提供技术,蛮营村成立合作社,提供土地和劳工,三家合力,流转土地100亩建设蜜桃栽植基地,其中一期占地30亩,栽植蜜桃5000棵。

既要选好种,还要管理好。山农大的教授们从整地、移苗、栽植、管护等进行全程跟踪、全方位技术指导,并注重培养该村自己的科技“明白人”,让科研成果真正留在百姓家。

“我们林下套种的是油菜,而不是花生、红薯啥的,那是因为油菜的根系发达,能起到保水透气的作用,而且腐烂后,又可以提供桃树所需的有机质。”在教授们的培养下,曹广明俨然已成长为“土专家”。

据介绍,即便按照冬雪蜜桃亩均产量四千斤,市场价6元/斤的保守计算,刨除成本,一亩地收益也得一万七千余元。“有了科技帮忙,发展产业有底气,脱贫摘帽更不愁!”曹广明说。

“科技力量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恒桥说,我们将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成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把科学技术融合到扶贫产业进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新格局,确保全乡95户185人顺利脱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