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发展的创新途径。大学生以其极高的服务热情、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参加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使其身心各方面都能够得到磨炼与提升。赛会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并且拓宽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新渠道。本文基于实践育人的内涵及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大学生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并通过分析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此验证志愿服务作为新的实践育人途径具备的普遍性、必要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实践教育;育人手段

目前,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众多大学生都被其所吸引,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可以直接接触并了解社会、民情,使其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是新时期高校实现实践教育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艰巨的责任,一定要保持优秀的品质和极高的素质才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近几年来,国际上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2019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积极热情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像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完美的国家形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适应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这项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1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1.1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将实践育人作为宗旨目标,以其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逐步引导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实践锻炼将服务社会融入自我发展。同时,志愿服务精神将敦促大学生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于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从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而促使大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1.2提升了大学生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是一个基层的、了解民生、社会问题、履行自我角色的活动手段,大学生通过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不仅让大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并且能够真实感受到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慢慢地就会将高尚的道德情感、认知以及坚定的道德意志转变成为外在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1.3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发展,也为高校提供了锻炼学生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规模的赛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很多接触、了解、适应社会的机会,从而达到育人目的;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志愿者能够共同完成工作,加速了大学生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不断的成长中提升了交往能力和技巧;三是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面对比较现实的问题,难免会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并得以深化,不仅开阔了思维,同时又提升了本专业的文化素质。

2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参加大规模赛会志愿活动的思想素质有待提升

对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意义具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很多大学生最初基于服务精神的召唤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最初的新鲜感逐渐淡化,通常就会出现退缩、浮躁的心理活动。随即,就会产生不屑于参加专业性不强、专业不对口的志愿活动,这样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参与充满着功利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实质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大规模赛会志愿活动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进行思想教育,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涵义及价值。

2.2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志愿服务组织的组织管理包括志愿者招募、档案管理、志愿组织管理者、评估等方面。但是,目前志愿服务的发展在机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招募、培训、激励及项目化管理等不完善。在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并不是付出奉献的目的,而是为了一己之利,以增加社会阅历、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参与,再加之组织管理、培训引导的缺失,时常会导致志愿者没有兴趣、失去信心、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另外,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当代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一定要对他们的工作成果给予高度的认可,这样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工作中找到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的信心,并坚持下去。

2.3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

第一,在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空间和时间上缺乏相应的服务平台和时间保障。目前看来,志愿服务并没有在高校中广泛普及,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参与,学校内部组织召开的相关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并不是以教育需求为目的的活动通常也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对于这样没有参与感的活动,学生怎么愿意在此浪费时间和精力呢。慢慢地,大学生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机会。

第二,志愿者的服务行为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志愿服务行为实际上是不计报酬、服务社会的高尚之举,但是没有明确的法律对之进行规范,就没有保护志愿者的堡垒。志愿者原本是奉献爱心、服务大众的同时却会遭受很多不平等的待遇甚至是伤害,这样大大削弱了志愿者继续参与的热情和信念。

第三,资金保障方面。虽然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是志愿者不仅浪费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并且很多时候都是自掏腰包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志愿者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持久性。

通过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进一步探索完善的解决方案。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表:

表1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在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图片1.png

3大规模赛会志愿服务融入高校实践教育的路径

3.1加强思想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奉献精神、发扬爱国主义情怀。高校要加强思政理论知识的引导,可通过主题宣讲、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成立临时的党团组织,重视党团组织、党团员以及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激发志愿服务的活力。

3.2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落实联动机制

高校要重视专业性指导并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塑造校园文化,搭建志愿平台,通过多方联动,以完善志愿服务促进实践育人的工作体系。高校要优先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将社会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从而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在今后真正步入毕业后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也更加了解到学生,与之共同进步。高校还要不断拓展校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基地,全面落实联动机制,拓展校外的实践渠道,从而助力实践育人。

3.3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一定是基于完善的保障机制前提下。第一,资金支持。学校要拓宽资金来源,争取政府的扶持、社会力量的支援。政府可以按照财政预算的方式扶持大学生支援服务专项基金,且严格管理,一定保证专项专用。还要根据服务的规模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进行项目的经费投入,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并给予相应的服务保障。比如,将大学生和公务员参与志愿活动纳入学业评估和道德考核标准中等地方性鼓励政策。

同时,法律作为社会调节的重要手段,一定也要在志愿服务发展中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维护方面主要集中在人身权利上,所以在相关立法中要加大力度进行志愿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如在以下几点:志愿者的知情权、人格尊严不受损害、人身保障的权利、受到损害得以申诉和赔偿的权利。

结论

我国高校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挥服务社会的思想方向,抓住每一次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激发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以“高热情、高责任、高专业、高密度服务”的四“高”优质服务。高校要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正能量,结合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林玲,舒永久.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J].理论观察, 2020(2):3.

[2]董前程.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诉求,价值与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3):3.

[3]普通,罗禧. "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构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1):4.

[4]唐凌霎.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研究[J].文学少年, 2019.

[5]雷晓寅,胡瑞琴.高校"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学生活动模式实践探索——以西南民族大学"我心中的家"公益设计系列活动为例[J].家庭生活指南, 2018(8).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