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杜静 通讯员 王保文 杨丽丽 高唐报道

“十天前,一场九级风暴略过,导致我村乃至全镇麦田倒伏严重。当前抢收之际,为减少粮食损失,特别是确保贫困户家庭颗粒归仓,广大镇村干部及农村青壮年党、团员组成了多支志愿者抢收队,成为今年麦收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扶贫助困、自强不息、刻苦求学、互帮互助等新时代文明在全镇方兴未艾,渐渐融入了新的村风和乡风。”6月8日,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冯庄村,村支书吕仲新郑重地说。

据了解,三十里铺镇在开展扶贫攻坚过程中,注重治标且治本,扶贫必扶志,同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群众身边典型,继而在全镇掀起了“树文明新风、做时代新人”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运动,引导村民形成良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开创了全镇精神扶贫工作新局面。

打“零工”供出“留洋”硕士生

贫家出英才,此话不假。“爸爸身体好吧?听大夫的话,别忘了吃药。注意身体,别累着自己,我在这里挺好的,不用惦记。”虽然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冯庄村的村民尹成立每次听到儿子从国外打来长途,都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62岁的冯庄村贫困户尹成立,长期慢性病缠身,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孤身一人将孩子养大到二十多岁,又当爹又当妈,着实生活不易。自己没文化,不能报党恩,便把孩子都寄托在儿子尹延新身上。

孩子也争气,20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泰安医学院本科学习。虽然孩子花销大了,但尹成立打心眼里高兴,地里收入和自己打“零工”收入远远不够,就找亲朋和乡亲挪借,尹成立省吃俭用的同时,想尽办法助子成材。终于大学毕业了,在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上,尹延新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去日本京都医科大学深造。“再穷不能穷到孩子教育上,等学成归来,再精忠报国。孩子留学费用不用我费心,我也没有那个能力了。没有了供养学生的压力,我还要慢慢还清欠下的债务。2017年,政府帮我改造了危房,这几年扶贫干部没少登门,并帮助解决了所有的困难。目前,我依靠“养老金”和田地收入能完全自食其力,从此告别贫困,过上幸福晚年,日子轻松且开心。”尹成立憨厚地笑着说。

轮椅上吼出“自强歌”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下午,在冯庄村贫困户49岁的吕庆臣家中,看到坐在轮椅上的吕庆臣,正在面对电脑戴着耳麦直播,手持麦克风吼唱着这首他最爱的歌。用励志歌曲激励他人生命意志,是吕庆臣认为他力所能及的最有意义的事,同时利用直播软件间接实现创收,也是他唯一的生活选择。

十年前,室外作业的吕庆臣意外摔伤脊柱,导致高位截瘫。经过两年多的四处求医,光治疗费花了20多万,也没有很好的效果,吕庆臣被迫接受了现实。经测评为一级伤残的吕庆臣,生活尚不能自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作为贫困户,受到政府各方面的照顾和帮扶,生活没有一点忧愁,吕庆臣却总想做点什么实现些价值。三年前,在镇村干部和乡亲吕金新等帮助下,吕庆臣上马了电脑等硬件,在快手等软件上注册了“山东轮椅哥”的网名,网络学唱直播的愿望实现了。“也许人生的成功很遥远,但是幸福时光当珍惜,我会认真地过每一天,每一天用心吼出自强励志的歌。”吕庆臣坚毅地说。

科学种植蹚出富民路

近年来,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将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扶贫干部逐户走访,摸清村情民意,实行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逐一对接帮扶,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庄庄村45岁的村民陆德宝,一名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在镇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重树生活信心,不仅成功脱贫,而且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大户。

五年前一场意外的灾祸,导致陆德宝痛失3位亲人。无法面对现实的陆德宝,精神上陷入绝望,整个家庭彻底“倒塌”。镇扶贫干部王成磊了解到陆德宝的不幸遭遇后,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反复上门谈心解困。王成磊根据陆德宝之前一直种植露天蔬菜,拥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于是,帮助他联系贴息贷款,建起温室蔬菜大棚,再联系农业部门给予反季节蔬菜全程技术指导。目前,陆德宝科学种植的有机蔬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不仅个人成功摘帽脱贫,还引导十几户群众“加盟”大棚蔬菜种植,先后走上了特色种植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