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是有,但一看回答的补充,要想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那就没有。我甚至和你直说,未来也不会有,因为从技术上和成本上算,用机械化去养这类鱼都是赔本生意。

其他回答都有提,巴沙鱼罗非鱼之类的都符合题目要求。但是这类鱼的价格很低,我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湛江。那边除了产对虾外,还产罗非鱼。罗非鱼价格多少?2016-2020年,食堂里,一条中小型罗非鱼卖4.5块钱,大概成年男人一个巴掌这么大,估计一般3-5两重。这是经过出塘,运输,加工,烹饪一系列环节,最后卖出来的价格。大一点的罗非鱼一条也就7-8块到15块,这是菜市场的价格,不是塘头价。

贵一点的罗非鱼能卖到二三十块,但这是经过去腥的。怎么个去腥法?一般来说,除了海鱼,大多数鱼特别是池塘的鱼,腥味来源于泥土中的放线菌。鱼拱底泥,吃一点泥巴,就把泥里的放线菌吃进去,产生腥味影响肉质。去腥办法就是一个字,饿。快出塘是把罗非鱼赶进一个网里,在池塘中吊起来,鱼拱不到泥,饿个一星期半个月,就没腥味了。但这样的代价是掉体重,所以鱼能贵一点,利润也高不了多少。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这样你再去讲工厂化养殖的成功例子你能有个更直观的对比。

全世界机械化或循环水,能养起来的鱼就一个品种,挪威三文鱼,这是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才能成。首先你对比一下三文鱼的价格和罗非鱼的价格,一片三文鱼比一条罗非鱼还贵,从成本上工厂化说养罗非就不值,除非三文鱼能卖到5块一斤。

第二重要的还是技术问题。三文鱼是冷水性鱼,这个很重要。冷水鱼意味着水温低。水温低意味着水里细菌繁殖慢,粪便分解速度慢,水体氨氮含量低,进而换水量比暖水鱼低,对水处理净化的技术要求、成本、处理强度都低得多。搞机械化养殖的,哪怕从那里直接原装进口一套设备,拿回来都养不活。

注意,是养不活,做都做不起来。因为水温高了水污染就是指数级上升,而且微生物滤膜处理系统几乎就是水土不服瘫痪。环境不一样,水温不一样,水里的氨氮和营养物不一样,细菌就是死,生物滤膜就是要几乎重新研发。

能工厂化养殖的贝类就一个,鲍鱼。原因是价格高,而且鲍鱼在温度低一点的水里活的还行。但它其实没有机械化成功,顶多算是集约化养殖。就是把池塘搬进水泥池,在增氧机和饲料帮助下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而已。而且工厂养出来价格比不上传统的海边上的养殖,海边上养的不吃膨化合成饲料,几乎算得上是半个野生养殖,价格会高得多。近年东风螺也有一点点集约化养殖,但也只是一点点,规模和集约程度都比不上鲍鱼。

暖水品种的话,对虾能够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但菜市场对虾能到90-150一斤,比三文鱼还贵。从养殖难度上来说,养虾最难。一般干养殖的,能养虾不养鱼,能养鱼不养贝(鲍鱼之类的名贵种不算)。

但凡满足容易养,出肉率高(对应题目中的饲料成本),刺少的鱼,价格都是低得不行。而且大多数时候,规模大的水产养殖,优先都是选择出口。养罗非的一般都指望卖到美国,虽然价格也不高,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换算,钱赚不少。包括养鲶鱼,扇贝,对虾,都是出口最赚钱,一批养出来,最优的出口卖,次优的卖酒店餐厅,剩下的才到国内菜市场。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生蚝(牡蛎),因为国内的重金属标准不符合欧美标准,就没法出口只能内部销售,价格也就比扇贝一类的低。

其实扇贝的标准也比不上欧美标准,但是扇贝对水质要求高,水脏了养不活,所以欧美那边扇贝可以进口,不怕污染。

我是水产本硕专业出来的,普通人在水产行业根本没前途。知道机械化和工厂化养殖最大障碍在哪吗,在于人力成本是在太低,尤其在水产行业。

水产养殖场一个工头的工资2300一个月,这其实还好,最可怕的是另一类人。偏僻的地方,一些村庄里有初中辍学的小孩,雇他一个月一千多一点,什么活都能干,敢不上保护爬铁架系黑网,敢全身湿透去插电源,电麻了歇一会继续插。工资低不要命还不用买保险。雇一个大学生工资5k,加上保险成本能到7-8k,干嘛不雇10个黑工?

最后以一个真实的案例结尾,告诉你人力成本低如何阻止机械化。我去过一个江苏的养殖场,老板倒是开明,买了一辆饲料自动投喂的汽车。就是车把饲料装进车,人开车出去,车能用管子喷射饲料进池塘,有点像消防车喷水那种感觉。

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老板就不用它喷饲料投喂了。老板雇了多一个人,让他专门负责从车上搬运饲料,然后倒进池塘,饲料车从此就当作货车用。

为什么?因为算下来,饲料车开动机器喷射饲料,电费比一个人的工资还贵。这种情况下你要工厂化养殖,别说回本赚钱了,估计连电费都填不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