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汪路、王睿)夏日的临溪镇毛官路沿线,山林葱茏,溪水潺潺,山上种植虎杖,地里栽石菖蒲,田间稻蛙共生。近年来,临溪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在毛官路沿线打造“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美丽乡村”的产业振兴示范带,新发展虎杖、石菖蒲、稻田蛙等特色产业,让农产品从“大路货”向“精深特”转变,全力打造一张具有高辨识度的“新名片”。
黎家——打造虎杖产业专业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由于黎家村是丘陵地貌,无法种植普通的经济作物,该村党支部书记朱治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发现田间地头生长着一种名叫虎杖的食药两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他立即带领干群前往重庆市黔江区、湖北省利川市等地,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虎杖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最终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虎杖产业。
虎杖,又叫苦杖,酸甜多汁,生命力极强,高可达2米,其根叶都是很好的中药材。初春时节,刚长出的虎杖剥掉茎外皮后,还可做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我家种植了30余亩虎杖,按市场价来算,一亩虎杖收入3万元左右,总产值预计超90万元。”村民王玉奎喜笑颜开地说,种植虎杖的方法很简单,不用经常打理,只需要第一年管理好就行,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卖,最重要的是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挣钱,还能照顾家庭。”
朱治红说:“我们村是在2021年底开始种植虎杖的,这批虎杖将在2024年进入收获期。目前全村共发展虎杖2700亩,示范片500亩,总产值超8000万元。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全村力争在2024年发展虎杖5000亩,打造虎杖产业专业村。”
新街——打造石菖蒲产业专业村
走进新街村磨塘湾的石菖蒲基地,四周都是绿色,一派生机盎然。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村民们在玉米地、花生地套种了石菖蒲,今年已是第4个年头。
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等功效。
“将分离的石菖蒲小株移栽到土壤中,轻轻压紧根部的土壤,3年后就可以收获。但种植的第一年必须勤除草,人工除草的方式最佳。”基地里,村民谭祥华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种植石菖蒲的方法。别看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2019年底,在村党支部书记谭祥柄的动员下,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石菖蒲。外出务工回家的谭祥生也加入种植行列。3年后,仅种植的2亩石菖蒲,经济效益高达7万多元,这让周边其他村民纷纷效仿种植起了石菖蒲。
据了解,目前新街村种植石菖蒲2000亩,其中示范基地种植370亩,预计亩产1000斤,按市场价26元/斤计算,总产值可达5200万元,还可带动当地400名村民务工。
花厅——打造稻蛙特色专业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花厅村稻蛙养殖基地,放眼望去,60亩稻蛙田被纱网隔成了120个小方格,成千上万只小青蛙在田中跳来跳去。
“我们养殖的是黑斑蛙,就是常说的田鸡。我之前在外务工发现黑斑蛙市场很有前景,于是就回乡尝试养殖青蛙。2019年,我开始使用遮阳网进行养殖,后来通过大胆尝试,探索出‘稻蛙共养’模式。”花厅村稻蛙养殖基地负责人刘俊指着两旁的稻蛙向记者说,稻田里除草除虫的活全由黑斑蛙代劳,黑斑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水稻不施任何化肥。同时,田间生长的水稻又能为黑斑蛙生长提供遮阴休息的场所。
蛙护稻、稻养蛙的和谐共生模式达到“一田两用、一亩双收”的效果。去年一亩蛙的产量达2500斤,总产值375万元。
如今,给临溪人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的不只有临溪羊肉扣碗、临溪饼干,更有虎杖、石菖蒲、稻蛙等特色产业。这些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也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幸福致富路。
记者手记: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临溪镇通过打造产业振兴示范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为当地农民拓宽了增收致富道路。这条道路上,该镇采取专家上门技术指导、提高机械化水平、项目政策帮扶等方式,对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产品销路更为关键,这样产业发展才有出路。下一步,记者认为要围绕“加工链”“价值链”“销售链”这三“链”做文章,更能助力产业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临溪镇的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好,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