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防城区华石镇积极响应防城区委、区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号召,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探索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新模式,以念好生态养鱼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改造“旧猪圈”
焕发水产养殖活力
1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华石镇华石村的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看到在一排排的高密度鱼池和陆基圆桶中,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该基地负责人覃宇仁提着一桶饲料,站在养殖池边上,一把鱼饲料撒进水中,瞬间水面沸腾,鱼白闪现,随后又抓起一把饲料放在手中,伸进水里,与鱼儿来了个“亲密接触”,其乐融融。
“原来这里是一处废弃猪场,后面经过改造,变成了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基地。”华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汉权介绍,该基地由华石镇人民政府引进防城港市裕亨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项目占地40亩,总投资785万元(其中整合华石镇华石村、黄江村、八百村、那岽村、旱塘村五个村集体经济资金共385万元,企业自筹400万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已全部建成投产,目前主要以养殖60万尾赤眼鳟鱼为主,以养殖武昌鱼、台湾泥鳅、俄罗斯金草鱼等共计101.5万尾为辅。基地利用旧猪圈改造高密度鱼池57个、每个鱼池能养殖鱼苗2000~2500斤,并新建陆基圆桶37个、每个圆桶能养殖鱼苗5500~6500斤。
据了解,2023年,基地产赤眼鳟鱼、武昌鱼、台湾泥鳅等共计60万斤,年产值约600万元,焕发水产养殖新活力。
抓牢技术关
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这是赤眼鳟鱼的幼苗,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善跳跃,易惊而致鳞片脱落受伤的特点。赤眼鳟鱼性成熟早,二龄鱼即可达性成熟,生殖期集群活动,各水系的繁殖季节有所差异,一般为4~9月,盛产期为6~7月。”覃宇仁说。
养鱼先养水,水是鱼类赖以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的品质。“公司坚持绿色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研发出一套水循环系统。”覃宇仁说,他们以滩浪河河水作为循环水源,通过主水管引水到曝气塔,根据井水水质配备水处理系统与井水检验报告进行比对监管,符合标准后输向蓄水池,经过曝气消毒杀菌后流往养殖池。从养殖池排出的污水,流入垃圾回收池,经过机械脱水过滤系统后“兵分两路”,垃圾进行干湿打包外运,水则“过五关斩六将”经制氧机、蛋白质分离系统、生物机械多级过滤……最后回到养殖池的“怀抱”。
水循环系统的运行,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化、集约化、科技化,不仅使水质得到了保障,还使鱼的品质得到提高,水产养殖经济也得到了提升。
搭好“连心桥”
强化联农带农机制
水产养殖经济越兴旺,人民生活越幸福。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基地可为当地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5个,临时用工15个,稳定就业年均工资性收入不低于3万元,临时用工年均工资性收入不低于4000元,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水产养殖经济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就业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村也能就业”的梦想,还强化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搭起产业发展的“连心桥”。
“我们进行产业联合发展,采取公司建池、群众养殖、订单回收的模式,与华石村7户农户合作,实施鱼类陆基圆桶高密度养殖,带动群众发展养殖稳定增收。”覃宇仁说。此外,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及入户帮扶指导,为群众提供养殖技术支持。2023年,该基地累计开展集中培训3次,参训群众150余人次,入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50余次。
公司还在后期经营过程中吸收3户低收入脱贫户注入小额信贷资金共计15万元,按股份给予利润分红,2023年每户分红4000元;原先吸收的5个村共注入资金385万元,2023年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6.4万元。
谈及下一步发展,覃宇仁说:“今年5月,我们将启动三期的施工建设,增加鱼池和圆桶的数量,同时推动与那梭镇东山村、华石镇那湾村共33户农户的合作,凝心聚力推进庭院经济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