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物|

说起清朝贪官和珅(1750-1799),不少人第一印象就觉得他富可敌国,大抵算应该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然而,你可知,清朝初期,漳州也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豪富海商——潘振承,他可是有史料记载的18世纪“世界首富”。

潘振承(1714—1788),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福建龙溪人(今龙海),其父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振承是潘乡五个儿子中的老大,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18世纪世界首富。

乾隆二十五年,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后来他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延续四代,后代继承遗产超过2000万元(墨西哥银元,约折1400万两中国白银)。

潘氏家财到底有多少?

无论是潘家的后人,还是专门研究十三行的学者都一直没有获得翔实的记录。但据当年中外史册的零散记载,亦可窥见一斑。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百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增至1万法郎,而其广及华北各地财产尚未计在其中。他的家族还培养出19世纪世界首富伍秉鉴(其父晋江安海人,伍国莹是潘振承的账房先生,潘伍两家据说是亲家)。

乾隆时期是清代最鼎盛的王朝,以乾隆三十一年为例,国家年财政收入4854万两,年支出3451万两,年余1403万两。乾隆朝一般年份国库积存约5000—6000万两。乾隆晚年时他又把国库挥霍一空。嘉庆道光年国力衰退,国库积存在正常年份仅1000万两上下。拿十三行总商的财产与清王朝岁入和库存相比,真正可算得上富可敌国。

潘振承是如何发迹的?

潘振承出生在福建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给人当船工,壮年时由闽入粤,曾经去过三次吕宋(今菲律宾)。初到广东的潘振承在十三行一位陈姓商人的商行里做事,获得信任和全权委托。后他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迅速发家致富。

潘振承诚信经营,行商大器晚成。由于擅长外语,潘振承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可直接对话,比其他行商经翻译对话更有优势。许多外国商人喜欢跟潘振承进行贸易往来,主要因为潘振承笃守诚信的商业本质,对质量不好的商品给予退赔,维护了商号的信誉。因此,潘振承被外国商人称为“最可信赖的商人”,是“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

有了良好的信誉,外国商人经常预付定金给潘振承,而且预付款都在10万两白银(1万两白银等于200万英镑)以上,最多一次预付款达到60.15万两白银。

1753年,潘振承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做成一笔贸易数额相当大的生意:生丝1192担、丝织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仅生丝一项贸易额就达20.86万两白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闽、浙、沪海关,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制度,规定“茶叶、生丝、土布、绸缎”出口,只能由洋商经办,使同文行等洋行获得了跨国垄断贸易的特权。当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运来约20万两西班牙银元,全部从潘振承手中购买大批南京布、丝织品和生丝等。有了雄厚的资金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潘振承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到1860年代初,潘振承更加富有,逐渐成为广州洋商首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豪富的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

潘家从潘振承开始,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资压群侪,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之事,潘氏三代均受到华商绅士文人拥戴。

也有学者考究:潘氏家族的发迹,一方面得益于福建祖先阴宅的庇佑;另一方面,十三行位于人民南路,与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相邻,近于三江汇合之水口,财气流转,确为一经商宝地。而潘家得此庇佑,自然风生水起,富贵发达了。

□钟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