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如画的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偃师区大口镇大口村一处家庭农场里,一种本地罕见的“嫩芽菜”迎来了采摘季,农户在田间穿梭,绿油油、水灵灵的芽尖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
“这叫豌豆尖,一般在云南、贵州等地种植,北方地区不多见。”53岁的袁会战是这家农场的负责人,17日,张罗着又一车豌豆尖发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他疲惫的脸上难掩欣慰之情。
种植豌豆尖,对袁会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咱们这儿没有种植先例,气候、土质是否适合也不知道,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袁会战说,自己经营了十几年家庭农场,从传统农业一步步发展起软籽石榴、葡萄、大樱桃等特色种植业,土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至300亩,“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祖祖辈辈耕耘的良田能有更大的收益”。
看好豌豆尖,就是因为它的高收益。在一次外出考察时,袁会战认识了这种“嫩芽菜”:“它营养丰富,味道清香,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档超市和饭店,有时候卖得比肉还贵。”
这样的好东西,咱为啥不试着种种?说干就干,袁会战多方联系,从云南引进优质高山豌豆种,今年一开春,一口气种了30多亩。因为销售目标是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为保证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品质,他坚持全程不打农药、使用有机肥料,繁琐的育秧、除草、施肥、灌溉步骤,一样也不能马虎。袁会战说,农场的第一批豌豆尖在4月采摘,尽管量不大,却得到客户一致好评,这让他信心十足。
8月底,袁会战的第二批豌豆种下了地。这一次,他将种植规模直接扩大到了70亩。“市场有需要,咱就有底气。”袁会战介绍,目前,每斤豌豆苗卖给蔬菜批发商的价格是十几元,一亩地的产值在3000元左右,“算是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随着产量、销量持续上涨,袁会战在村里建了蔬菜包装、加工车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采摘、包装的队伍,进一步拓宽了就业路、增收路。大口村村民李苗会聊起豌豆尖满心欢喜:“我采摘得慢,一天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手快的人一天能挣100多元。”如今,袁会战发展的豌豆尖种植产业,从育秧、田间管理到采摘、包装,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每天用工可达60人。
“如果行情持续向好,明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袁会战说,期待产自洛阳的豌豆尖发展成本地优势农产品,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带动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通讯员 武雅倩 陈鹏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