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1(市级)

筑牢“基础桩”、打造“倍增器”

长沙奋力争当中部地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排头兵

长沙市以夯实县域流通基础设施、推动县域商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建立完善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为重点,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全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通过两年的努力,培育县域品牌300余个、农产品企业310家,农业科技园区5个、农产品直销基地155个,蔬菜产量达到574万吨,居全省第一。长沙市所属3个县市均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县域生产商品销售全国各地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商品品牌超过170万种,逐步形成“买全球、卖全球”发展态势。

一、完善县乡村商业网点布局,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顶层布局。制定《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从空间结构上整体谋划县域商业结构,科学定位县域商圈、商贸中心、商品市场等发展建设目标方向,推动传统农贸市场、乡村超市和便利店转型升级。加快商圈建设。培育松雅湖、金阳新城等8个新兴商圈,推进永旺梦乐城、方略城市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建设,黄兴、跳马、永安等乡镇逐步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交易中心。推进转型升级。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引导湾田中南商贸物流园、中南汽车世界等县域传统商品市场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创新融合,打造中部地区商贸流通集聚区。打造融合平台。推动线上购物平台和连锁商超向县域延伸,指导卜蜂莲花、绿叶水果等企业建设完善线上购物平台,推动俏小楚、优氏乳业等企业发展电商销售。目前,长沙市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生鲜市场覆盖率均达到100%,村级便民商店数量达到16332家,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的目标。

二、优化县域消费及物流渠道,提升农产品上行和优质产品下行动能。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支持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相关配套建设;推进红星全球农批中心、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新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菜篮子、果盘子。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举办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长沙)果品产业博览会和年货节、丰收节等产销对接活动,引导龙头企业与麻阳、龙山等地区签订产销协议,在凤凰、花垣等地建设生产供给基地,推进溆浦脐橙、洪江冰糖橙米粮1号等农特产品改良,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20亿元。推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打造围山公社、永康电商等特色商旅文体综合发展平台,构建购物消费、品牌推广与文旅结合的商业结构“大生态”,帮助当地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0万元;推进梅溪湖创新中心、京东城市(长沙)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引导兴盛优选、农村邮政、农品浏香等平台向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转变,2022年,举办各类培训上百场次,新增农村站点近200家,并探索发展了“总仓+网格站+门店”、“电商+基地”等产销一体模式。提升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完成了湘赣边冷链物流枢纽中心、绿叶水果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2022年县域仓储中心日均分拣量超过171万件,日均投递量达到205万件,长沙成功获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三、瞄准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提高县域生活服务供给质量。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发展服务享受型消费,提质华润万象汇、松雅湖吾悦广场、金阳紫星广场等县级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商超区域配送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农村消费品质量。促进县域经济经营业态调整,引进潮流品牌和国际名牌,丰富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内容,引导茶颜悦色等特色品牌进入县城,整合“非遗六品”、长沙绿茶、开天瘦身鱼等进入商超、乡村振兴馆和电商销售平台,实现市区、乡村消费无缝链接。推进商旅文体一体化发展。加大“宁乡花猪”、蒸浏记等本地特色品牌宣传力度,培育“果趣谷”“金鲤湖”等新型经营主体,举办国际龙虾节、紫薇花果节等活动,发展月亮湾、莲花漫谷小镇等新网红打卡和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商旅文体一体化蓬勃发展良好势头。

典型案例2(县级)

攸县优化“三圈”、融合“三链”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攸县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优化“三圈”、融合“三链”,不断完善商业设施、改善消费环境、供给优质产品,创新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一、优化商贸圈,构通消费链。繁荣县城商贸市场。立足湘赣边南部中心城市定位,重点打造湘东大市场、湘东汽贸城、湘东家居城等3个专业商贸综合体,年交易总额过百亿,经营性收入过亿元。持续完善10多个复合型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满足居民一站式多样化需求。提升乡镇商贸中心。编制《攸县十四五县域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按照“一乡镇一中心”布局,建成30个乡镇商贸中心,改造28个集贸市场,新建20个冷链仓储设施,实现镇村消费市场全覆盖。规范村级商业网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下沉,升级改造297个村级商业网点,实行连锁化经营。设立邮政网点30个,建成“城乡驿站”639个,拓展“一村一网点”便民功能,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二、优化物流圈,畅通流通链。升级一个平台中心。投资2.8亿元升级建设湖南星都物流园(省级示范物流园)县级物流中心,吸引11家快递、40家物流企业入驻,基本建成“县级分拨+乡镇仓配+村级站点”的三级流通体系,“城乡驿站+邮政快递”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完善两类信息系统。构建农村客货邮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仓储、分拣、配送、收货、监管”闭环式信息化管理。融合快递、物流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末端智能采集和发布信息,实现末端配送效率提高60%,县域物流共同配送率达到57%。搭建三条物流专线。县域线开通固定货运专线和14条客货邮配送专线,统筹农村客运车辆捎带邮政快件。省际线与268个县市建立合作关系,开通8省179条直达干线。国际线由邮政、顺丰等开通国际EMS、国际小包业务,国际快递每月达500单,实现物流国际化。

三、优化数商圈,贯通供需链。培育数商主体。安排“数商兴农”专项资金,培育本土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达15家,2022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3.88亿元。培育5家省市“老字号”品牌和17个“湘赣红”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攸县米粉等一批农产品成功跨境出海。优化农产品供应。攸县拥有“攸县香干”知名品牌及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5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势利导重点打造皇图岭香干产业园,为农产品供应提供多元保障。激发消费活力。开展“乐享消费·湘当韵味”、红色旅游文化节等活动,连续三年举办湘赣边直播带货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县内外百名直播带货达人、千家企业、万种特色产品参赛。建设农业互联网平台,以电商新零售、助农直播、“社区团购”等推动“5G式”辐射县域村庄,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典型案例3(县级)

洪江市以县域农贸市场升级推动群众生活升温

今年以来,洪江市以推进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为契机,多措并举推进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作,建好小菜场、服务大民生,全面改善农贸市场经营环境。

一、注重规划先行、基础先行,进一步做优市场“规划图”和“施工图”。一方面,提升市场规划品质“软实力”。坚持把农贸市场提质改造纳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池子中去,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深入全市20个乡镇24个农贸市场进行调研摸底,综合考虑规划和网点布局,确定4个农贸市场提质改造试点,逐一明确改造的重点和标准,不断优化市场规划,提升整体品质。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改造环境“硬实力”。关注“棚子里”的固定内容,因地制宜同步规划“棚子外”的配套设施,统筹兼顾周边停车坪、公共场所、进出道路、垃圾站、污水排放等配套建设,形成以农贸市场为中心、周边设施互为补充的“大市场”。

二、始终为民服务、为民解困,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实施农贸改造注重实用与实效、兼顾颜值与功能,不撒胡椒面、不搞大呼隆,将资金集中用于解决老百姓最关注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上。熟坪乡农贸市场缺乏水系统,每逢雨天赶集市场群众苦不堪言,“小修补”已不能解决“大问题”,因地制宜通过更换顶棚彻底解决漏水问题;雪峰镇集贸市场临近河流,每逢汛期,河道涨水导致市场浸泡淹没,通过修建防洪堤、改造地下管网彻底解决市场防水问题。把群众“所盼”打造成“所乐”,让农贸市场的“高颜值”和“烟火气”不断提升。

三、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进一步增强工程“标准化”和“规范化”。一是严肃职能职责。建立“牵头部门要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专门力量直接抓”的责任体系,切实把握“弥补空白区域”和“解决急难问题”两个重点。二是严守技术规范。严格按照《湖南省农贸市场改造规范》和《湖南省乡村集贸市场建设规范》要求,制定科学的建设改造方案,整治“老破小”“脏乱差”等顽瘴痼疾,把农贸市场打造成集镇的“脸面”,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三是严把工程质量。本着对群众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始终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在工程施工和验收环节,坚持一个摊位一个摊位、一个厘米一个厘米地从严把关,以对问题“零容忍”赢得群众的“零差评”。

典型案例4(龙头流通企业)

蓝山县创品国际(湖南·蓝山)智慧物流园

创新打造物流体系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创品国际(湖南·蓝山)智慧物流园坚持三措并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

一、搭建大平台。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湖南目前建筑标准最高、引领行业10年”定位,规划建设集保税、中转集散、物流仓储区、社区电商、快递速运、汽贸仓库、汽配汽车、快递自动分拣于一体的高品质智能化现代物流园,用地150亩,总投资3.5亿元。二是高标准建设。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11栋5万平米,刷新了“拿地即开工、4个月建成投运”的蓝山速度。标准厂房采用钢结构,四周砖混实墙,内部道路全面油化,高标准绿植点衬。三是高水平管理。配套建设了共享仓数据库、管理智能体系,整合利用交通网络运输平台,实现快递运送管理全程智能化、数据化。

二、资源大融合。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在县城,建立湖南第一家县域快递全自动分拣中心,引导“四通一达”、极兔等8家快递物流企业集中入驻,日分拣快递能力8万件、用工10人,较此前快递公司分散运营模式日分拣能力增加5万件、节约用工260人。在乡镇、村,依托超市、商铺等设立快递驿站,按照“大乡镇3-5个、小乡镇1-2个、行政村1个以上”标准,设立乡村驿站260多个,实现全县乡镇、村全覆盖,打通了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六网融合”。按照“资源共享、多点合一、功能集约、便捷高效”原则,整合“通村村、客货邮、供销、公交”等资源,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县域农村客运网、邮快网、供销网、货运网和乡村旅游网“六网一体”融合发展,统筹解决物流配送、交通出行、邮快寄递、农旅融合、农产品销售五大核心问题。三是打造新业态。积极打造农产仓储共配展示中心、湘南货运中转中心、中国邮政(永州南部)仓储分拨中心、蓝山客货邮集散供配中心、进出口保税监管仓,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推广,以新业态引领行业标准。

三、推动大共享。一是统一分拣。采用菜鸟智能科技分拣系统,对进港快递包裹集中进行统一分拨,再按乡镇、村配送线路集中统一分拣归集。二是统一配送。县城内快递包裹由“厢货车”统一配送。到乡镇、村快递包裹,按照“节约、快捷”原则实行“厢货车、公交车、通村村”等共同配送。三是统一发货。零星快递包裹就近在乡村驿站发货,企业或创业网商、微商、直播带货等大批量发货需求,由园区提供“一件代发”服务,支持创业者“零成本、零门槛”创业。目前,园区日送发快递4.5万件,为群众节约物流费用30%。

典型案例5(乡镇级)

江华水口镇“三步走”闯出县域商贸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水口镇地处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中部,湘桂粤三省(区)结合部,辖区面积326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瑶族人口占比80%,是因湖南省一号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而新建的一座移民新镇。近年来,水口镇以打造商贸集镇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成乡镇商贸中心瑶都水街,在品牌提质、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三步走”闯出县域商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突出商业品质,打造消费新地标。一是精准定位招商。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桂林开元公司,以瑶族文化和秀美山水为特色,以“中国爱情小镇”为旅游品牌,规划建设穿越整个集镇的商业街区——瑶都水街,与周边康庄大道、水口大道、农贸市场、商超等商业点形成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二是精心布局业态。引入鹊桥客栈、瑶家钩织坊、瑶服店、餐馆酒吧、民俗工艺、土货特产、文化演艺、休闲娱乐等业态入驻商圈,打造一个汇集观光、文化、休闲、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全链条式的乡镇综合消费圈。游客白天可以到水街穿瑶服、唱瑶歌、泡药浴,体会水街爱情魅力,晚上可以来水街看夜景、喝瓜箪酒、参与热情似火的篝火晚会,尽享瑶族风情。三是打造特色品牌。积极培育“乡土网红”,鼓励商户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推广水口文旅产品、宣传瑶都水街,并通过开展“我在爱情小镇等你”短视频大赛、“开店免租金”等宣传营销活动,提升瑶都水街吸引力。目前,瑶都水街高居永州市景点收藏榜第1名,网上相关宣传视频播放量高达1亿余次,接待游客量达100余万人次,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突出民族传承,打造文化新高地。一是融合民族文化。水口镇将瑶族的祖先盘王与妻子三公主的美丽爱情故事提取为商业街打造的主线,复刻出一座瑶家古韵小镇,以瑶族爱情故事设计建成的结发铜梳雕塑成功申报“世界上最大的铜梳雕塑”记录。二是开展特色活动。持续推进“讲瑶话、唱瑶歌、跳瑶舞、穿瑶服、知瑶礼、过瑶节”等瑶族文化传承活动。先后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央视行走中国等多次国家级活动;每年利用节假日举办如“为爱奔跑”迷你马拉松赛、集体婚礼等大小活动20余场次;每周六常规性开展篝火晚会等民俗演艺活动。自开放运营以来,各大媒体累计推送各类专题宣传达200余篇。

三、突出规范管理,打造服务新体验。一是坚持规范管理。水口镇注重商贸中心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对店铺招牌匾、户外广告等进行改造提质,形成了独具特色、整体协调的瑶族街区风貌。二是鼓励商户自治。积极推动建成瑶都水街商会等商户自律组织,引导商会出台商户管理制度,对商铺诚信文明经商等进行严格规定,并出台奖惩措施,营造安全放心、争先创优的经商环境;引导群众成立文旅志愿服务队,维护街区经营秩序,形成共创共享新局面。三是完善服务设施。配套母婴室、无障碍坡道等多种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为消费者提供美观舒适、富有特色、便利安全的购物环境和消费体验。

典型案例6(村级)

立足三个中心、完善三个网络

浏阳市大围山镇东门村推进湘赣边商业体系建设

大围山镇东门村地处湘赣边交界处中心地带,辐射湖南、江西6个乡镇10余万人口,2021年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近年来,东门村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立足三个中心、完善三个网络,不断完善商业设施、改善消费环境、供给优质产品,创新推进湘赣边商业体系建设。

一、以集贸大市场为中心,完善商业服务网络。立足湘赣边“一园四镇”定位,加强商贸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586万元对集贸大市场进行提质改造,将安置区新建的128间门面纳入集贸大市场经营范围,畅通湘赣边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满足居民一站式多样化需求,吸引周边4个镇村来此销售。提升集贸大市场服务功能,升级改造86个商业服务网点,辐射带动36家企业实现连年增收,实现连锁化经营、便民式功能,推进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二、以村级站点为中心,完善物流快递网络。通过打造以服务站点为中心、末端网点为延伸的乡村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实现“仓储、分拣、配送、收货、监管”闭环式信息化管理,集中储存,统一销售,构建农产品线上销售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物流网络,建设了配套的村级物流快递点4家、水果快递冷链物流仓库1000余平方米,有效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辐射带动周边10万村民实现农产品快销快售。

三、以大围山品牌为中心,完善产品供应网络。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培育湖南围山公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4家本土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延长产业销售链条,建设农业互联网平台。浏阳市围山有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电商新零售、助农直播、“社区团购”等多种形式建成“5G式”销售网络,实现2022年全村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过千万元。整合湖南围山云起民宿服务有限公司等30余家旅游民宿,制定行业规范,利用“水果节”、红色研学游等活动,打响“大围山梨”、“锦绶堂景区”等国字号知名品牌,壮大“水果+旅游”产业业态,为稳定供应高品质农产品、旅游服务产品提供强力保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