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斯,都认为他是丞相代表人物,虽然后期种种不堪,但前期至少辅佐秦王,一扫六合,统一文字,度量衡,可以称得上相辅的楷模。
有着辉煌历史的人,未必有着光辉的未来,一个人如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往往就会昏招迭出。聚焦看看,李斯丞相的前后对比吧。
咱们从函谷关说起,因为这个地方太出名了。秦国没有一统六国,面对六国联军扣关,《过秦论》这样描述,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六国联军百万也奈何不了函谷关那只有十分之一的秦军。秦二世登基,依然李斯为相,有个叫周文(别名周章)的人领着几万乌合之众,越过函谷关,直达咸阳城下。不是对秦末汉初历史熟悉的小伙伴,对周文这人没啥影响,事实上,除了领军破了函谷关抵达咸阳城下,周文童鞋的确没有在其他历史场合登场了。传说中,过天下最险峻的函谷关就像去隔壁邻居串门那样,随心所欲。
有人说,别欺负我读书少,历史记载的是周文携带百万之众,攻破函谷关,逼近咸阳城下,而作者你却说,军队只有几万,明显的歪曲事实吗?别急,作者其实也看到过这一说法的,但最后还是认为并非百万敌军,而只有几万乌合之众。
因为,后面有段公认的历史记载,章邯率领刑徒把这支军队给打败了。而且不是双方有来有回,大战三百回合分出胜负,而是交手一回合,就把这支军队打得大败,而且一路追杀,把周文直接逼得自杀了。刑徒也不是正规军,没收过任何军事训练,而周文的军队不说是百战之师,那也是一路打进函谷关,逼近咸阳的军队,军队也是接受过战斗洗礼的。如果百万之众,就算章邯所率领的都是天兵天将,也要打上几个回合,不可能出现刑徒队伍打周文百万大军一面倒的情况。
所以,我把周文这支军队定义为几万流寇性质的乌合之众,至少战力来说也就几万乌合之众,而非百万级的。可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不仅破了当年六国百万联军破不了的函谷关,还逼近咸阳城下。前期李斯与后期李斯天差地别,最主要的差距不在能力上,而是在办事态度与价值观上。同样是李斯当宰相,为何差距那么大呢?
总结一点,官僚主义。什么是官僚主义呢?其一,报喜不报忧,应付了事。秦二世听到的永远是各地太平,尽管各地匪徒四起,义军横行。有小问题,尽可能的瞒报,毕竟处理义军匪寇特别麻烦,属于不断的小问题,本来上朝大家应付几句就完了,让在处理各地军事,义军,流寇,太麻烦了了。毕竟各地不停的调拨军队绝对时间大工程。此外,天下太平了,军费是不是可以兄弟几个分了,后面秦军特别拉跨,函谷关也守不住,面对各地起义,秦国那横扫六国的军队也不见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呢。
其二,全心私利,怠于公事。李斯和赵高把持朝廷,把秦朝的王室,全部屠戮干净,同时,两人把持朝政,甚至赵高还指鹿为马,争取最大程度的个人权利。但是,对于各地流寇四起,义军不断,李斯和那个积极夺权,谋划沙丘政变的李斯,完全变了个人,除了尽可能的瞒报,宰相所做的也是就提提意见,啥具体事情也没安排。那个当年与始皇帝指点江山,果敢政变的李斯已经完全不见了。李斯在面对起义、流寇不断的时候,没有作为,只需要一支军队,就刑徒部队,就可以守住函谷关的,连一支援军都不派,因为他的精力时间全放在夺权上了。其三,不愿担责,躺在过去功劳簿上。俗话说,有错就得认,挨打要立正。在章邯镇压了那群“流寇”,为何说是流寇,前面已经说了,作为宰相的李斯,并没有出来承担任何责任。这个其实违法的,李斯至少应该下野以谢罪。身为法家及宰相的李斯知法犯法,后面,赵高能够轻易的诬陷李斯,李斯没有落下个好下场。为何说李斯犯法,至少应该下野呢?
秦国有个很著名的宰相叫范睢,辅佐秦昭襄王,远交近攻,强干弱枝;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瓦解合纵,助力长平;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功绩也逊色李斯。后来,范睢推荐的人投降他国,也没造成严重的损失,范睢被迫辞职。失了相位,至少有个善终。同样的,举轻以明重,李斯放任乌合之众的义军、流寇进函谷关,逼近咸阳,他的罪责肯定比范睢失察,推荐错人责任重了不少不知多少倍。李斯的问题大了去了。李斯临死之前,与儿子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是不是也在羡慕范睢及时退位、归隐呢?
李斯这样,世上很多人和事也是这样,以前是先进、模范的代表,一旦松懈,现在,未来也可能是拉跨等反面典型。疫情在家一月多,重读历史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