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对虾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受海水污染、粗放式单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养殖效益难以提升,不利于海水养殖中国对虾的发展。通过将旧海水池塘进行改造、有限量水交换、选用健康优质虾苗、使用增氧机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改善当下中国对虾养殖现状,更好地推动中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作者简介:陈宏博(1987.8-),男,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养殖技术推广等工作。;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俗称对虾、明虾、大虾或海捕对虾,是我国的特种虾。中国对虾属广温、广盐性、1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 mm,体重30~40 g;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 mm,体重75~85 g。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由于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耐低温、品质好,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沿海优良的养殖品种。

葫芦岛市对虾养殖池塘多为20世纪80年代建成,多已进入老化状态。池塘淤积老化严重,原有的养殖模式和池塘基础条件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养殖生产,旧的养殖模式需要改变,旧池塘需要改造,基础配套设施需要更新。为使旧池塘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海水养殖池塘实施了生态改造。

1 池塘改造过程

原池塘面积为48·9亩,通过筑埂、分割成适合养殖对虾的小塘。将池塘面积缩小为4·5亩,改造数量为6个。改造过程中,将原来的暗渠改为明渠,进、排水渠道要分开,方便管理。塘埂要加宽,能满足一般动力车辆进出的需要,同时还有利于生产操作,增加塘埂的寿命。池塘的坡度比控制在2∶1。因为中国对虾是栖底生物,保持池塘平缓的坡度,可以为对虾提供更多生活空间与摄食场所,避免抢食,提高中国对虾养殖成活率。在改造时,水深控制也非常重要。因为池塘深水区含氧量较低,而对虾习惯在池塘底部生活,不宜对虾摄食,所以将改造后的小池塘水深控制在1·5~1·8 m。在完成“小池塘”改造后,分别在每个池塘中配置了2台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机功率为3·0 kW。旧池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加大池塘的深度,作为蓄水池使用。在蓄水池中配置了专门的提水设备。

2 养殖前准备2.1 池塘清淤

“养鱼先养水,养虾先养底”。中国对虾在池塘底部生活,如果淤泥较多,很容易大量消耗池塘底部的溶解氧,还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物质,很容易导致中国对虾大量死亡[1]。在清淤时,可采用“机械+人工”方式,清除池塘淤泥,统一运出后做妥善处理。但这种清淤方式成本较高,建议先将池塘水排干,进行翻耕暴晒,最后用推土机统一清除,可提升清淤效率,降低清淤成本。在完成池塘清淤后,应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池塘底部,既充分去除了污泥,还不留臭味。因为生土中缺乏微生物,不利于池塘有机物转化。注意在冲洗池塘底部的过程中不要露出生土。

2.2 去除生物性敌害

中国对虾敌害生物比较多,常见的包含三类:一是病原性微生物,如传染性病毒、细菌、真菌等。二是捕食性天敌,如螃蟹、肉食性鱼类、蛇等。三是其他有害生物,如纤毛虫、夜光虫等。采取干塘暴晒的方法,可消灭大部分敌害生物。还可以采用药物清塘方式杀灭部分有害生物。可采用280~330 kg/hm2漂白粉兑水全池消毒,24 h后排出池水。

2.3 池塘消毒

在进行池塘消毒时,常用消毒剂有漂白粉、二氧化氯等,二氧化氯氧化性较强,不仅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还能够改善池塘底部淤泥,而且药效好,成本低,适合大多数池塘消毒。如果池塘底质为盐碱土,不建议采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池塘土多属于盐碱土壤,采用漂白粉消毒,会导致对虾放苗前池塘水质pH值过高,影响对虾的成活率。消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对虾放苗前7~10 d进行消毒。如果消毒时间过短,容易导致大量毒性药物残留,增加放苗死亡率。二是在消毒用药前,先将池塘池水排干,再注水25~35 cm即可进行药物消毒,进水口用60~80目的筛绢进行过滤,避免有害生物进入池塘,注水过多,会造成消毒药物浪费,增加消毒成本,还会稀释药物浓度,影响池塘消毒效果。在出水口用3~4 m的网袋过滤水体,如果发现水源存在污染物(如鱼卵、虫等),应采用两层网袋过滤。三是在池塘内泼洒药物时,注意将药物全面泼洒到每个角落,尤其是池壁以及池壁的缝隙处,避免留下消毒死角。

2.4 注水与肥水

在注水前,应加强对水质指标的检测,必须达到渔业养殖用水标准。要求水质pH值在7·8~8·2之间;氨氮含量3 放苗3.1 选择优质虾苗

在正式放苗前,应科学选择中国对虾苗种。要求优质健康,虾苗体长大于1 cm,体形壮硕,全身完整,无损伤或者畸形问题。体表干净,无附着污物,不存在寄生物。同时,要求虾苗群体发育整齐,肌肉饱满。附肢色素保持正常,胃肠中食物充盈。虾苗有较强的活跃性,游动时姿态平直,对水流刺激有明显的反应,逆流能力强。

3.2 试苗

为提升中国对虾放苗成活率,在大量放苗前应进行试苗。先从池塘舀一杯水,然后将虾苗放入水杯,观察12 h。如果无死苗现象,且虾苗正常活动,说明虾苗可以适应池塘水环境。

3.3 放苗

为避免虾苗出现应激反应,应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晴天上午或傍晚放苗。禁止在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环境下放苗。放苗时,池塘水已经提前进行了肥水处理。池塘水深1 m左右。正常水色为浅茶褐色,透明度在40~45 cm左右。池塘水温应大于14℃,盐度应低于32‰,池水盐度与虾苗培养池盐度差应控制在5‰以内。本次改造后的池塘面积相同,每个池塘投放虾苗30万尾左右,投放密度约6·7万尾/亩。投放虾苗时,先将盛放虾苗的塑料袋浸泡在池水的上风口处,静置一会儿,待池水温度与虾苗袋内温度接近时,再将虾苗投放池中,投放虾苗不宜用力过猛,轻轻投放,让袋中的水缓慢流入池塘,还可以提前在池塘中泼洒防止中国对虾应激的药液,避免对虾因应激死亡。

4 养殖管理4.1 水质调控4.1.1 加水和换水

完成虾苗投放后,用水泵从蓄水池抽海水加水。一般情况下,每隔7~10 d加一次水,每次加水水深控制在15~20 cm左右。在养殖后期,结合池塘实际水量少量换水,再添加新的海水。要求池塘水位保持在2 m左右。

4.1.2 使用增氧设备

对虾长至6 cm后可以开启轮式增氧机增氧,增氧时间为下午14:00~15:00、凌晨03:00~04:00。7~8月,天气闷热,可适当延长开机时间。在对虾长至10 cm以后,需氧量更多,要求增氧机全天供氧。遇大雨时,应开动叶轮式增氧机搅动水面,防止雨水与池水之间形成“隔氧层”。注意在投饵后,应停机0·5~1 h,避免干扰对虾摄食。

4.1.3 水质指标调控

要求池塘水体透明度始终在42 cm左右,水质pH值在7·8~8·2之间,氨氮含量4.2 饵料投喂4.2.1 控制投喂次数

实践证明,少量多次投喂饵料可提高饵料利用率,促进对虾生长发育。每天投喂饵料5~6次,早晨05:00开始投喂,每隔3~4 h投喂1次,根据对虾的活动规律,上午或傍晚可适当多喂,白天饵料投喂量占当天投喂总量的40%,晚上饵料投喂量占60%。

4.2.2 控制投饵量

投饵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天气、水质、密度等,还应参考对虾摄食情况以及池底残饵情况。在饲料投喂1 h后进行观察,对虾饱胃率达到70%~80%即可。每隔7~10 d,可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并对新确定的投饵量进行验证。具体验证方法为:在虾池四周设2~3个饵料台,按照新确定的投饵量进行投喂。如果发现在投饵60 min后,料台上的饵料所剩无几,且70%~80%的虾达到胃饱满状态,表明新确定的饵料投喂量比较适宜。否则,需要重新估算投饵量。还应注意,料台应设置在池底,否则不能根据料台有无饵料来判定对虾是否吃饱。如果发现料台上的饵料在较短时间内被对虾吃完,但池底又残留很多饵料,说明池底生活环境较差,应检查并改善池底环境。

4.2.3 饵料投喂方法

根据虾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合理的投喂方法。在中国对虾幼苗节点,饵料投喂应全池均匀投撒,在对虾长至3~4 cm后,可沿池塘的四周均匀投撒。饵料投喂还应考虑水温情况,如果池塘水温低于18℃或高于32℃,应减少饵料的投喂量。在对虾生长蜕壳的当天,应少喂饵料。在蜕壳1 d后,应多喂饵料。

4.3 病害防治4.3.1 红体病

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0·1~0·2 mg/L,如果红体病较为严重,二氧化氯泼洒量可增至0·3~0·6 mg/L。采用磺胺甲唑100 mg/kg进行拌饵投喂,第1天药量加倍,连用3~5 d,可起到良好治疗效果[3]。

4.3.2 黑鳃病

如果该疾病是由细菌引起,可采用土霉素80 mg/kg进行拌饵投喂,第1天药量加倍,连用5~7 d。如果是由于池塘水中悬浮有机质过多引起,应注意定期采用生石灰15~20 mg/L进行全池泼洒处理。

4.3.3 黑斑病

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可采用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用量为1~2 mg/L。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