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业相劝传家远
除燕山书院外,村中还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正亮堂,一座徽派与客家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九厅十八井”大屋,坐南朝北,一排五栋,歇三顶,二重檐,二层砖木结构,外墙为水磨青砖砌成,内墙用土砖、板扉隔栈,俗称“银包金”。但见正厅牌匾高悬,满室雕梁画栋,当年“黄氏”家产之殷实可见一斑。
现如今,鄢溪也依然是个“富裕村”,据悉这与家族世代秉承“以诚致富”理念息息相关。
黄氏族谱家范“德业相劝”规定:“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读书、力田营家、经商、畏法、谨度之类德业。同族之人各自进修,共相勤勉为”。将“经商”放在与读书、立田营家同样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族人经商时必须遵守法律及道德。此族规不仅劝导着族人诚实守信,穷不失义,更激励着族人自食其力,发愤图强。长久以来,黄氏子弟都奉守这条金律,无论贫富贵贱,绝不能给祖宗、家人抹黑。
早在清雍正年间,黄由相就谆谆告诫在外经商的儿子:“做任何生意,赚小钱要靠心计,赚大钱要久远,总之得讲厚道”。儿子们深深记住告诫,诚诚实实经商,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受祖训家规熏陶,历代鄢溪人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不仅给家庭和家族带来和睦与兴旺。
46岁的黄运平一直做金桔生意,前些年,有个外地客商采购了1吨金桔,还有4袋忘了装走。黄运平发现后,几经辗转才物归原主。他的诚信品质让客商十分感动。
在遂川,鄢溪人讲诚信是出了名的,借钱很少打借条,但从不赖账。这就是“以诚致富”中“过了二十四,债主不得进门”不成文的规定,让黄氏族人始终守护。
采访中,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幸福组的黄彬林,经营了45亩蔬菜大棚,近20年一直从事销售与种植,他每次卖辣椒苗,都会留一些自己种,如果发现品种不对, 会赔偿秧苗以及种植费用,生意从不愁,成了附近响当当的品牌。
早听人说过,堆子前镇不是山苍子油、竹笋的产出地,却成为了集散地,遂川“三宝之一”的金橘,不到堆子前就卖不到高价!经过细聊,我从镇党委书记彭义斌口中得到了答案。原来,这竟也与鄢溪的带动密不可分,鄢溪离圩镇不到2公里,商品经济意识一直较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民就开始在金融部门贷款搞加工农副产品,春季春笋、夏季山苍子油、秋季果脯、冬季金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鄢溪非但没有迷失,反而凭着“以诚致富”家风,流通更加红火了,已连续5年被评为全县信用示范村。
传承,是鄢溪流动的生命;传承,是鄢溪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传承,是鄢溪奏响的美妙时代音符。
从正祖祠、燕山书院到正亮堂,穿越百年;一套族谱,十条“家范”,传承至今,那是鄢溪人遵循的律条,更是古村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