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定要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感觉,或者是万马奔腾的感觉。看看那些回农村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回农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农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一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

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回农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二

大学生东莞养龟创业两年 5000只龟价值超千万

2009年,东莞的养龟业开始火起来。而早在2008年,当时还读大一的莫枢伟就“嗅”到了养龟行业的商机。2012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他没有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养龟的创业之路。昨日,笔者获悉,莫枢伟的养龟场拥有5000多只“石金钱”,估计约2000万元,养龟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大一花光积蓄购6只龟饲养

莫枢伟饲养石龟的场所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栋出租屋里,利用三层建龟池、孵化场所以及铁架式养龟槽等,出租屋楼顶共打造18个养龟池,分喂养区、产蛋区和水池区,每个池都种植植物以遮挡太阳。整体构造是莫枢伟独自一人花费8个月时间亲手打造的。

莫枢伟每天为龟池换水、隔天傍晚喂养、检查产蛋区,以及随时留意刚孵化的龟苗健康情况等。谈起养龟创业的开启,时间追溯到2008年。当时莫枢伟读大一,无意之中浏览了养龟的视频,于是他就上网搜索养龟资源,看到了一个买卖的交易平台,让莫枢伟很为心动。

莫枢伟仔细观察了该平台几个月后,发现养龟的龟苗交易价格从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么好赚吗?当时心里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枢伟说。于是大一暑假,他只身一人坐了6个半小时的车,来到养龟地茂名沙琅镇一探养龟行业火爆的真实。

“我利用3天时间在养龟市场进行考察,供应商、旅店和大型养殖场来回跑,并到大型的养龟场里参观,发现网上的信息是真的。”莫枢伟心动了,于是掏出了携带的1.6万元,那是他兼职赚回来的全部积蓄,购买了6只拥有6年龟龄的石龟。

家人对养龟创业从反对到支持

用了全部积蓄买了6只龟回来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莫枢伟依然在前院打造一个临时养龟池。1年后,该6只龟产下18只蛋,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掌握孵化技术最终没有成功孵出小龟。

在大二、大三两年里,莫枢伟依然每天浏览大量的养龟帖,学习养龟知识,当时龟苗的市场价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联系我想用3万元,购买我那6只龟。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养龟能有出路。”莫枢伟说。

大学毕业了,家人一致认为莫枢伟要找一份正当职业,不少邻里认为莫枢伟留在家里对着乌龟玩物丧志、不懂事。当时莫枢伟下定决心,无论家人如何反对,自己都要去创业。

“创业一要有资金,二要有场地。”莫枢伟说,解决这两个因素是创业的开始也是关键。正当莫枢伟着急时,他的舅舅说服了莫枢伟父母,最后答应给10万元作为创业的开始。莫枢伟决定选择奶奶家作为养龟场地,于是莫枢伟开始做泥水工,打造养龟池,自己一个人挑这几百斤的沙泥走上3楼,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整整做了3个月,花了1万元的临时养龟池最终打造完毕,他又用仅剩的9万元全都买了石龟。

常为养龟老前辈打短工学技术

“当时一共买了430只。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活率并不高,损失有50多只石龟,于是我就不断地找前辈了解经验,并到老师傅家里免费打短工并学习。”莫枢伟说,他加入了东莞市龟研会,在那里学习了养殖技术、如何引进品种等。莫枢伟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模式让养龟事业很快有了起色。现在,养龟场年产量达1000至2000只龟苗。

莫枢伟说:“家里对我有信心,接下来我将正式从家庭式仿野生养殖转变为池塘养殖。租了30亩地,打造了3个鱼塘作为养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创业道路,莫枢伟说现在只是成功了3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学生能提前定好创业目标,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和坚持。大学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为成功创业铺垫基础。

回农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三

90后不做大学教师回乡养牛创业年赚百万

2月11日下午,贺根到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的“贺根牛肉”专柜来送货,售货的大姐告诉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卖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后”大学生贺根,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毕业生。大二时,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干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刚刚入党的贺根,很快通过了学校的层层挑选,破格成为了该校的外聘教师。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遐想、辉煌事业的憧憬和灿烂人生的构想,贺根摆脱当地世俗观念的束缚,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扰下,他毅然的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果断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

2011年11月份贺根开始建造牛舍、购买土黄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一百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贺根的双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

每天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贺根都独自承担。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

第一批黄牛出栏,销路成了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贺根开着农用车沿街叫卖。牛肉很快卖完了,不过他回家算了账,一头牛除去成本,大概赚了两三千元。贺根意识到,必须扩大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

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黄牛780头,产值600万元。经过发展,合作社社员从5名发展到如今的117名,养殖规模已达1200头。贺根还开门店销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黄冈开了5家门店,今年,他的黄牛肉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起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

与回农村创业养殖致富案例相关的文章:

1.回农村养殖创业致富案例

2.回乡创业养殖致富案例

3.回农村创业做养殖的故事

4.返乡农村养殖创业致富事迹

5.返乡农村创业养殖致富经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