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又名花菇、猴头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
目前正值香菇菌棒发菌完成上架之时,出菇前应注意事项有那些?
徐健:食用菌按出菇时间的早晚,分早、中、晚熟型。
早熟型品种在发菌完成后容易出菇,因此当菇蕾出菇时就要及时开袋出菇,防止菇蕾在袋内受挤压而变型。
中熟型品种有一段后熟期,发菌完成后静置一段时间,等原基出来后即开袋出菇。
晚熟型的品种,如白灵菇、茶树菇等品种,后熟时间可达60天左右,也应等待原基出现时开袋出菇。
对于要变温出菇的品种,如香菇和秀珍菇需经温差刺激后排袋出菇,有利于出菇多、整齐,可增产增收。
出菇齐、产量高管理方法
徐健:要想让第一潮菇产量高并且出得整齐,必须从发菌期做起。
首先每个菌包或菇床的培养基播种量要一致。
其二发菌期的温度要一致,使发菌速度整齐一致。
其三发菌期不见光培养,防止光的诱导引起陆续出菇。同时在发菌完成后,有条件时可以以适当的低温刺激菌包,促进菌包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菌包经低温处理后恢复至适宜的出菇湿度,经一致性的管理措施后,菇体就容易高产和整齐的长出了。
菌棒在出完一茬菇后,补水应注意那些事项
徐健:在食用菌栽培中,水分起着为菌丝和菇体提供营养的作用,是决定产量高低和快速转潮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品种的培养料中适宜的含水量为60%~65%,在出菇过程中培养料和空间的水分都逐渐减少,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在对菌袋的培养基补水时应当注意几个要点。
一是补水量:当第一潮菇采收后,基质营养减少,基质中的水分也降低了,补水量就可多些,菌袋浸泡水的时间就可长一些。
二是补水时应用清洁干净的河水或地下水,不宜使用地表的池塘水和沟水,防止杂菌和害虫携带入基质中,引发病虫为害。
三是补水时注意温度变化,当温度高于20℃时,应浸泡时间短、补水量应少;当湿度低于20℃时,补水量可适当增加一些。
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畸形菇原因及预防措施
徐健:菇类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较易长成畸形菇。如平菇在缺氧状况下,长出团状的菜花型的“块菌”,但改善通气条件时,又可从中分化出片状的菇朵,恢复正常生长。
金针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多支的小菇或在菌柄不形成气生根状物,即使不覆盖薄膜,也难以长成正常的菇体。香菇原基在菌袋内生长,受到薄膜挤压而畸形。一旦发现畸形菇,要立即改善通气状况,使之尽早恢复正常生长。畸形严重的原基应尽早摘除,让其重新分化,生长出正常的菇体,提高品质。
上 线 嘉 宾
徐健,随州市随县食用菌管理站站长,大学本科学历,农艺师,省级食用菌菌种质量检验员。31年来始终奋战在食用菌产业第一线,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先后被省、市食用菌协会授予“湖北省食用菌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