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学名鳙鱼,俗称胖头鱼、大头鱼,是四大家鱼之一。自然条件下,花鲢多生活在流水或较大的静水水体中,喜栖息水体中上层,性情温和,容易捕捉。幼鱼一般在沿江的湖泊及附属水体中肥育,性成熟后到江河中产卵,然后又回到湖泊等食物丰富的水体肥育。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采用人工繁育方式获得苗种。
花鲢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抗病力强,疾病很少,生长速度也相当快。天然水体中,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主,也滤食一些藻类。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后的个体也食豆饼、米糠、酒糟及人工配合饲料般情况下,一冬龄鱼种养至当年底个体可达1.0-1.5千克,甚至更大。有人曾在花鲢鱼种培育池中见到过将近1.0千克个体,可见花鲢生长速度是相当快的。
花鲢作为我国淡水养殖业主导品种之一,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据测定,每100克花鲢含有蛋白质15.30克,脂肪2.20克,碳水化合物4.70克,钙、铁、钾、磷、镁、硒等矿物质近600毫克,以及10多种维生素。古代医书记载,花鲢具有气味甘温、温中益气、醒脑明目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花鲢鱼头是美容健脑之佳品。
传统养殖模式中,花鲢产量占渔获物比重较小,不到10%,是套养对象。近几年,花鲢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人员档次越来越高,传统养殖模式产能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鳙鱼头菜肴、鱼糜制品、鱼身加工产品等大量进入普通百姓餐桌后,进一步拉动了花鲢人工养殖业发展。目前,花鲢人工养殖已发展成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下面介绍一下花鲢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鱼苗培育
1、鱼池条件
注排水方便;面积大小适宜,一般每口3~5亩;水深能保水1.5米左右即可;池堤埂牢固,池底平坦,淤泥适量105厘米;池中不能长水草;鱼池向阳,阳光充足。
2、鱼苗放养
鱼苗来源于具有种苗繁育许可资质的单位或自繁鱼苗,并要求健康无病。放养密度应根据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及夏花鱼种需求状况等灵活掌握,一般每亩放养10~20万尾。鱼苗放养前,要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鱼池进行消毒,下足基肥。
3、投喂
鱼苗下池初期,主要以轮虫、小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食。为了提高鱼苗下池成活率,要求做到肥水下池。鱼苗下池后,辅助投喂黄豆浆。投喂量一般每天每亩投喂2~3千克黄豆磨成的浆,周后增加到4~5千克,分2~3次投喂,并根据水质状况灵活掌握用量。生产实践中,养成1万尾夏花鱼种约需黄豆6~7千克。
4、管理
分期注水。鱼苗下池时水深50~70厘米。鱼苗下池后,每隔3~5天加水一次,加水10厘米左右,整个培育期间共需加水3~4次。加水时,进水口要用密网过滤野杂鱼、敌害生物,同时避免水流过大把池水搅浑。
巡塘工作。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鱼苗活动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饵料,又要有充足的溶解氧。
拉网锻炼。要适时做好鱼体锻炼、出塘工作。鱼苗经15天左右培育,达到3厘米左右,培育池水质和营养条件已不能继续满足鱼苗要求,因此要计数、分塘稀养,进入鱼种养殖阶段。分塘稀养前,需要进行拉网锻炼鱼苗体质淘汰病、弱鱼,去除野杂鱼、敌害生物,提高出池及运输成活率。鱼苗培育阶段,成活率一般可达80%、甚至更高。
二、鱼种养殖
鱼苗经过15天左右时间培育,全长大概在3厘米左右,生产上称为“夏花鱼种”,经计数出塘,进入鱼种养殖阶段。在鱼种养殖阶段,花鲢食物还是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人工饲料。因此在鱼种养殖阶段,技术要求与鱼苗培育阶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分别作简要介绍。
1、池塘条件
面积要大一点,每口5~10亩为好。如果是种青养殖,面积可以更大一些,50亩、100亩一口都可以。水深要求保水2米左右,水太浅不适宜养大规格鱼种。
2、鱼种放养
与鱼苗培育阶段比较,鱼种养殖阶段在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要求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养殖效益,生产上一般采取主养模式,即主养花鲢鱼种,套养适量的白鲢、鲤鲫等。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市场或生产上对鱼种规格要求,灵活掌握。如果生产上需要大规格鱼种,可适当稀养。一般情况下,每亩放夏花鱼种1万-1.5万尾,搭配白鲢、鲤鯽等鱼种01万~0.3万尾。
3、投喂
养鱼种池塘,除按要求施足基肥确保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在轮虫高峰期鱼种下池外,鱼种放养后,还要定期追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如绿肥、腐熟粪肥等,并结合定期注新水保持池水水质良好。同时要做好饲料投喂工作。饲料一般分两次投喂。投喂量根据鱼种摄食情况而定,在“四定”的基础上,以1小时以内吃完为标准。
4、管理
主要是早晚巡塘、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控等工作。另外,在秋末冬初水温下降、稳定在10℃以下时,要将鱼种并池,集中蓄养在水位较深、便于管理的鱼池中越冬,并做好越冬期间防冻(结冰)、防害、防偷等管理工作。鱼种养殖阶段,成活率可达70%以上,花鲢产量可达每亩500~750千克,个体重可达100~200克。
三、成鱼养殖
花鲢虽然适应能力很强,生长速度也快,但目前在淡水鱼产量中所占比重还不是很大,花鲢主养面积不是很大。因此发展花鲢池塘养殖前景广阔。
1、池塘条件
要求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土质以既能保水,又能保肥的壤土为佳,池底相对平坦。面积以每口10~20亩为宜,水深要求能保水2米以上。每5亩水面配套1台1.5~2千瓦的增氧机1台。鱼种下池前,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对鱼池进行消毒施足底肥。
2、鱼种投放
鱼种投放规格、密度、套养鱼品种,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池制宜”原则。鱼种投放重量一般为起产重量65放种时间宜早不宜迟,冬放比春放效果要好。放种密度般为花鲢(150克/尾~200克/尾)500尾/亩~700尾/亩,鲤鯽(或鲤、鳊鱼)等小鱼种50尾/亩-100尾/亩,草鱼(500克/尾~1000克/尾)5尾/亩~10尾/亩,白鲢少许。年底产量可达每亩600~750千克,其中花鲢产量可达每亩500~600千克。
3、施肥、投饵
施肥目的主要是繁殖浮游生物,培育花鲢及套养品种的天然饵料,尤其是在人工饲料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更为重要,定期施肥(包括有机肥、无机肥、生物渔肥等)必须贯穿花鲢养殖全过程。当然,施肥量要根据池塘水质变动情况,灵活掌握。花鲢主养池塘,单靠施肥来解决饲料问题是不够的。要想获得高产,还得依靠人工饲料的投喂。饲料投喂同样要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一般情况下,鱼种下池后,要先驯食,如先投喂干鱼虫或增加诱食剂投喂,逐步驯化投喂破碎后的人工饲料,7~10天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投食量根据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根据农户养殖经验,利用酒糟主养花鲢,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可大大降低饲料成本,饵料系数7左右,每500克鱼饲料成本不到1元钱。
4、池塘管理
主要是早晚巡塘,观察池鱼动态;及时除草去污,保持环境卫生;加强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控;做好养殖生产记录等工作。另外还要预防泛池,发现情况异常,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适时开机增氧。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花鲢池塘养殖中,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水体浮游动物生物量,改善水体水质,水花鲢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投喂花鲢人工配合饲料,可大大提高花鲢单位面积产量;投饵机的使用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饲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