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摘要】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用药安全。中药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又与中药的种植(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储存等因素息息相关。【关键词】中药;质量;因素中药的种植(养殖)对中药质量的影响质量优良的中药首先要具备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长环境,当地药农良好的种植(养殖)技术。优良品种指在特定的地区内体现出品质好,长势好,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中药的高品质与药用植物(动物)生长的环境(地理、气候、土壤等),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本草衍义》中记载“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则药力具,用之有说明选择药材产地的重要性。如福建产的泽泻,辽宁产的细辛,安徽产的木瓜,甘肃产的当归,吉林产的人参,河南产的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四大怀药),广西的蛤蚧,宁夏产的枸杞子等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常用地道药材。相同的药材离开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其他地方长势就差或不能存活,有些药材虽然能生长,但药性,疗效就比较差。药农丰富的种植(养殖)技术,如选种、育苗、移栽、嫁接、剪枝等。在防涝、施肥、防虫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这些技术和经验成为高品质药材的保证。生长年限的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也是衡量中药材高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中药材的性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没有达到一定年限的中药材不可用,如三七的生长年限为开花前或冬季果熟后采挖。以开花前采收的三七质量佳,称春三七,个体较大,体重,光滑,坚实不空泡。冬季采挖的三七称冬三七,形瘦而皱褶,质量比较次。人参的生长年限与它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人参由于自然环境和生长条件的差异,分为野山参和圆参。野山参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生长年限达到几十年也只有十几克重。而圆参栽种6~8年后就可采挖,但有效成分的含量比野山参要低很多。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长的。采收时间的影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与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很大关系。如茵陈蒿有两个采收时间,春季采收的为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为茵陈蒿。我国民间食用做菜要采嫩苗即绵茵陈,老的药用即茵陈蒿。有二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薄荷的采收时间是否适当与产量有密切关系,薄荷一年采收两次,第一次在小暑后大暑前,主要用来提取薄荷脑;第二次在霜降前,主要作药材用。槐花如果在花蕾期采(槐米),其芦丁含量可达28%,结果其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所以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最好。中药的加工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中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有药名,终无药实”。说明了药材采收后加工的重要性。由于中药的原药材常混有一些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去枝梗,去头尾足翅,去筋脉者免毒性,去鳞甲者免毒存。或者是用药部位不同,疗效不如麻黄茎有发汗的作用,麻黄根有敛汗的作用,如果一并入药,则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采收的中药材要通过拣、洗、切、熏、蒸、烫、干燥等加工方式,使药材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确保中药质量,用药安全有效,便于储存和运输。中药的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引起药理作用的改变[1]。中药经过炮制会达到减毒、增效、缓和药性的目的。陈嘉谟在其所著的《本草蒙筌》中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酒制能宣行药减弱粘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效,如酒大黄,酒黄精。

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温肾药以盐制可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盐杜仲。醋制药物入肝经,增强其止痛作用,醋延胡索。蜜制药物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蜜甘草,蜜紫菀。有些中药经过炮制后会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川乌、草乌经过蒸或煮制,甘遂醋制都可以达到去除毒性的目的。中药的储存对中药质量的影响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论述“凡药贮藏,宜常堤防,阴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日旋曝。粗糙旋架上,细腻贮坛中”。中药如果储存不当,药材就会发生虫蛀、霉变、变色,走油、自然、风化、潮解、变味等变质现象,降低药材质量和疗效[2]。在好的药材如果储藏不当,将会前功尽弃,药材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参考文献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4-116.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19-52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