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了一条关于音乐采访写作的想法,大家的积极反馈有些出乎我的预料。这两天我也跟朋友讨论过,目前大致有两种合作的设想。一是可以把自己或者朋友的平台,用一部分板块来推荐有志于写音乐文字的新朋友的作品。二是我当前比较倾向的策划,和知乎上有兴趣于音乐采访的各位创办一个社团,建立公众号或者微博来发布采访作品,我会尝试邀请足够有经验的朋友来担任编辑。并且第二种方案也与第一种不冲突,我们的平台依然可以推荐优秀的采访作品。这个我们继续讨论,尤其是一些规则制度上的设计。我先来回答陆续收到的评论区和私信的问题。

私信中有两位朋友问了我同样的问题: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采访的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我回复后,觉得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为例子,结合评论区的提问,扩充为一篇文章来做音乐采访的“授人以渔”基础介绍。

以个人经验来说,完成一篇合格的音乐采访并不难。我自己便是从零开始做的音乐采访。2018年年初,在知乎开始撰写音乐内容近两年之后,我完成了自己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海朋森:音乐是生活的综合》。在这之前我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做采访(也许有但不太记得了)。

我先是2016年在知乎写过一篇海朋森乐队的介绍文章。和那时我的写作习惯一样,这篇文章通过各处的资料收集完成的。很巧,2017年十月兵马司十周年现场,我见到在愚公移山门口抽烟的乐队吉他手季一楠,上前简短搭讪之后,一时冲动地和他约定说寒假回成都给他们做一次采访。

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作为敲门砖,帮我在那一年完成了《你知道什么是兵马司吗?》《关于Snapline的那些传说》《火车寻踪》等采访文章。正是因为这次尝试,让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做采访,为音乐做记录,我也由此进入音乐行业,至今完成了快 50 场留有记录的大大小小的采访。

我想想好像确实应该总结一下自己采访经验了,所以趁这次机会,我写了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和提问,尤其是给我提采访建议。

采访的具体流程是什么样的?简单来说,一次采访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前期准备,实施采访,撰写发布。这个不难理解。不过鉴于篇幅原因,今天我先讲讲自己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的看法。

前期准备,包括确定采访人选,确定采访时间和地点,准备采访提纲等工作。

对于没有平台背书的新的音乐写作者来说,确定采访人选可能是比较难的部分。同样是音乐写作,和写评论不一样,完成采访需要双向配合。比如,我可能很希望采访五条人,但后者不一定有时间或者意愿接受我的采访,除非我是一个非常有背景和量级的媒体。所以,确定候选采访者需要量力而为。

2017年的海朋森尚没有现在这样的人气,所以我这种采访新手能有幸约到。不过独立音乐人都很真诚,只要你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对他们的了解,获得一次聊天的机会并不难。不试试,怎么知道你不行呢?也许xxx就是未来的新裤子呢?

那想好采访候选人之后,对于新的写作者,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沟通联络呢?有几个渠道可以参考:一是,看乐队演出现场去当面认识,建立联系;二是,微博私信,公众号后台私信,网易云音乐账号私信等等,有的时候这些平台也会有经纪人或者音乐人本身的联系方式信息;三是,找认识的朋友帮忙问,比如我也可以帮你推荐联络。等到做过几次采访后,自然会建立起联络采访的人脉渠道。

(为增加你采访邀约的成功率,有一些特殊的时间段可以纳入考虑,比如新专辑发行、巡演公布或者其他这种有着宣发需求的时间段。)

双方确定采访意向之后,便是确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这可能需要考虑采访方式。目前惯用的采访方式有三种:线下当面采访,线上语音或视频采访,线上文字采访。后两种对于地点没有太多的要求,但线下当面采访则要慎重。

采访的地点选择依照自己的习惯吧,比如我会更倾向于相对安静或者不会被频繁打扰的场合。不建议在饭桌和演出结束的后台进行采访。饭桌上聊天比较闲散,不利于采访逻辑和吃饭夹菜的连贯,比如聊到重要之处大家都是放下筷子的。但不排除有的人就是喜欢在饭桌或者酒杯前侃侃而谈,因人而异。演出结束后呢,乐手通常会非常兴奋,短时间不容易平静下来思考,采访效果一般不会太好。

这些均需要你根据自己对此次采访内容的预期来考虑。采访虽说是聊天,但掌握聊天的气氛、引导话题的走向、控制内容的细节等等,都很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受访者在被频繁打断的情况下不容易讲出有深度或者有细节的精彩内容。

但时间和地点主要还看受访者的行程安排。比如巡演期间的采访时间最紧张,经常是音乐人第一天中午到,第二天中午又要走。我们播客多次对巡演乐队的采访,都是在调音前或者演出结束后第二天早上,地点一般在乐队入住的酒店或者演出场地附近的店里。

采访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应该是提纲的设计。实话说,我在和同事一起做播客之前几乎不怎么做提纲。可能主要是懒,另外我觉得提纲设计得太详细,会比较死板而失去惊喜的聊天乐趣。但我会准备一些关键词语或者句子的提醒,写在纸上带去现场。

聊天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提纲的作用在此。并且一旦开始采访,精神亢奋地状态下,人会很容易遗漏细节问题,提纲会提醒我。又或者一个话题结束后,需要开启另一个话题时,能看一眼提纲帮助会很大。

提纲的设计需要做尽量充分的资料收集。其目的首先是全面地了解受访者;其次是避免基本信息的错误,比如把贝斯手和吉他手搞混,把专辑发行日期和名字写错;再者,要注意避免重复设计已发布采访里的相同问题,除非是比较有趣的或者关键的内容,受访者在不同的采访里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会觉得无趣。

通过资料收集,能达到的最理想的情况是:我成为了除乐队之外最了解他们的人。你由此可以大致构建自己的叙述方式,看看有些什么缺失的内容,提纲就可以围绕它来进行设计。有的时候收集完资料,你会发现受访者在各个采访里已经表现得很完整了,想要写出新意很难,需要找到一个有意思有价值的新鲜切入点。目前在这一方面,我做得也不是很好。

如果你平时是一个比较喜欢也相对擅长聊天的人,提纲的作用更多是提醒。如果你是一个相对不擅长聊天的人,提纲可以给你更多帮助,所以不妨做得越详细越好。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提纲设计有难度,不知道问什么,不妨多看一些别人做的采访(国内国外都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提出问题,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技能,多练几次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你设计完一份好的提纲,你或许会发现自己面对采访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至少心理有底了。然后你可以休息一下,准备去完成采访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