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葡萄丰收上市季节。记者在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红岩溪镇看到,龙山县吉武高山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葡萄成熟了,一串串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宝石挂在葡萄藤上,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周亚蓉(左一)在给葡萄种植户传授挂果培管技术
种植户周亚蓉正忙碌着采摘,她告诉记者,现在是葡萄成熟上市的时候,球形和椭球形、甜味重的葡萄深得客户喜爱,目前主要本地人开车来采摘购买,中午还在这里吃一顿土菜。同时龙山、来凤等周边城市的水果批发商也前来采购。
周亚蓉从小勤快能干,照看弟妹、拾柴挑水烧灶洗衣养猪捡粪样样都抢着做,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沟挑土扶犁耕地耙田碾谷,营务庄稼,毫不逊色于男劳力。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这些艰苦经历,磨砺了周亚蓉吃苦耐劳的品格,塑造了她敢于打拼的创业精神。“我从来没消停过,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命运。”周亚蓉表示。
开垦荒山修富路
周亚蓉和丈夫最初跑运输,也做点小买卖,虽然终日劳累奔波,日子仍然皱皱巴巴。周亚蓉发现龙山县荒山很多,于是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经与丈夫商量决定:承包荒山,开发荒山。1999年,周亚蓉流转了龙山县水沙坪、比沙沟、卜纳洞周边山寨的1000多亩荒山,开垦荒地。
荒山承包伊始,周亚蓉贷款1万多元买了冬枣等果树,栽种了近400亩杨梅、枣树和近百亩烤烟和百合等作物。由于交通不便,没有直通家门口的公路,肥料、工具、产品等全都靠人工搬运,从山下背至山上非常费力。何况,树种上了,果实怎么运出去呢?周亚蓉决定修一条连通组级公路和自家产业的公路。
2003年冬,夫妇俩拿着锄头、撮箕开工了 。要在荒山中开辟出一条3000多米长的路谈何容易?周亚蓉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当周亚蓉向一些村民提出修路计划,并且还占用一部分村民的田地时,部分村民认为路只是周亚蓉一家的事。
夫妻俩好说歹说,花了几千元补偿款才得到同意。“我们请不起挖掘机,请不起工人,只能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唯一的机械只有一辆农用车。”她无不感慨地说道。
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冬,周亚蓉的丈夫在外出拖运修路炸岩所需的风钻机时发生车祸,左股骨粉碎性骨折,往后几年丧失了劳动能力。周亚蓉只好暂停施工照料丈夫,八个月后,丈夫伤情稍有好转,周亚蓉就向亲戚借来了钱继续修路。
祸不单行,2005年,周亚蓉在打红薯粉时,由于机械故障,右手三根指头被当场绞断。一年左右功夫,夫妇俩双双变成了残疾人。
面对需要抚养的四个孩子,要强的周亚蓉没有放弃开荒,她干脆把家从卜纳洞村寨里搬到了大山深处,在山上搭起了小窝棚,吃住在荒山。因为把所有钱都投入到产业中,迟迟见不到产出,周亚蓉窘迫万分,在最困难的头三年中她没买过一件新衣裳,半年没吃过一顿肉。
三年后,一条1800米长3.5米宽的山路在周亚蓉的坚持下终于被整出来了。
产业致富有难度
十余年艰辛劳作,十余年艰难探索。最初,周亚容种植了大面积的杨梅,但是由于株距密,杨梅收成不好。后来又尝试种植百合,又因为干旱,百合绝收。
周亚蓉不断调整着种植品种,却始终没有大的成效,没能过上梦想中的好日子。
2011年的一天,周亚蓉在吉首看到一退休老人在卖自家种植的高山刺葡萄,打听到亩收入近万元后,她向老人批发了一车到龙山县城试卖,很快销售一空。
周亚蓉产生了信心,决定干一把,她筹资20多万元,当年就开辟了40多亩的刺葡萄种植园。由于刺葡萄产量高,不愁销路,2014年,周亚蓉扩建到了80亩刺葡萄园,当年就卖了五六十万元。
周亚蓉的生活第一次迎来了转机,看着丰收的刺葡萄和账上的收入,也第一次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周亚蓉不仅敢闯敢干,也善闯善干。在种植刺葡萄过程中,细心的她发现,中蜂对于葡萄授粉很有帮助。于是便试养了一箱中蜂。由于她勤学习、肯钻研,中蜂养殖也获得了成功!
回顾奋斗经历,周亚蓉感慨万千。她说:“逐梦荒山,凭的是一股冲劲,坚守荒山,靠的是一股韧劲。在这片荒山洒下了汗水,淌下了泪水,流下了血水,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已与大山融为一体。”
历经千辛万苦,周亚蓉终于摸到了致富门道,为了让乡亲们也受益,2015年6月,周亚蓉牵头成立了龙山县吉武高山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刺葡萄、杨梅,养蜂。
产业甜蜜有门路
随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周亚蓉的成功带动了周边的乡亲们。卜纳洞、打溪、头车、毛坝、半寨等村寨的村民都纷纷前来务工,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1500多个工时,发放劳务工资20余万元。
“进入四、五、六月,刺葡萄管理主要是打芽,红芽一是吸收营养,二是由于叶嫩容易得病虫害,在保证光合作用充足情况下,多余的红芽一定要及时掐掉。”周亚蓉补充说 :“刺葡萄坐果期做好田间管理对提高刺葡萄的果实甜度和生长速度是十分关键的。”
周亚蓉因种植养殖技术过硬,成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大伙尊称她为“周老师”,连召市镇青坪村380亩紫秋葡萄园在建设伊始便慕名聘请她为技术指导员,负责把关苗木,并全程进行指导,在田间地头进行培训教授。
刺葡萄产业不仅让荒芜的山间空地收获美景,还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绿色生态银行”。“相比其他树,种植刺葡萄好就好在它的藤生长多远,它的根系就伸展多远,它既保护了土壤流失,又绿化了荒山荒地,最重要的是还能给我们百姓增加经济收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双提升。”周亚蓉算了一笔账,一棵树一年大概收300至400斤葡萄,按最低价格2元计算,一棵树差不多接近600至700元。
周亚蓉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了葡萄1000余亩。“刺葡萄可以将山地劣势转为资源优势。每年都会吸引湖南周边省份的客商前来收购,靠着葡萄产业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
围绕葡萄精深产品加工,周亚蓉还通过多渠道筹资购买制酒设备,进一步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向深加工要效益,把葡萄酒做起来,生产葡萄汁和葡萄酒,并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带货销售,实现土货出山,使葡萄产品交易由线下扩展到线上,由单一到多元化转变,使葡萄产品成为卜纳洞的特色和‘地标 ’。”
周亚蓉介绍,“蜂蜜的产量和品质与气候有着密切关系。”气候好的话,她养殖的群蜂平均每桶能采酿20斤左右蜂蜜,一桶群蜂最高可产60多斤蜂蜜。“气候不好,蜜蜂采不到蜜,它们不够吃,我就取不到蜜。”
“天气好,蜜蜂旺,产的蜂蜜就多,但技术必不可少。”周亚蓉总结出不少养蜂经验。例如,要掌握对蜂王的培训以及病虫害管理;没做好病虫害防治就会导致蜜蜂群体死亡和逃跑;马蜂是蜜蜂的天敌,一只马蜂便可将蜜蜂群体赶走,这就需要人为解决,帮忙驱赶走马蜂。“养蜂其实是一件很深奥的事情,如果取蜜过度将致使蜜蜂因断粮而集体飞逃。不仅要掌握技术,还要琢磨蜜蜂的习性,蜜蜂和人一样,是一个群体,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规则。蜜蜂使用信息素传播,每桶蜜蜂的气味不同,不能将他们混装,否则将导致蜜蜂们围攻蜂王,并互相攻击。”
无私奉献传技术
“我今年养了7桶蜜蜂,在周老师的指导下长势很好,每桶产10来斤蜜,按每斤100元,搞7000元没得问题!如果搞得好,每桶可以产十几斤甚至二十来斤。”2016年脱贫的贫困户彭吉成眼里满是对周亚蓉的感激。他介绍,今年他在周亚蓉的合作社务工已经得了3000多元的工资,仅两项收入就可以破万。
“周老师技术好,心肠好,跟着她干,我们放心!”红岩镇打溪村的沈永友老人在参加蜜蜂养殖培训时,透露周亚蓉不仅技术过硬,还特别热心。老人初养蜂时,蜂王老是跑掉,周亚蓉不辞辛劳三次上门为其解决问题,并针对性地教授技术,目前老人养的8桶蜜蜂蜂拥成群。
沈老说周亚蓉夫妻深知残疾人的困苦和艰辛,对残疾人特别上心,对于残疾人的需求,周亚蓉总是随叫随到,跋山涉水、风里来雨里去毫无怨言。马失坝村仅能坐轮椅的残疾人彭南面在她近两年的帮助下,养了20多桶蜜蜂,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周亚蓉夫妇为乡亲们义务提供技术培训、上门指导,还承诺保底收购,让大家安心养殖种植。2017年以来,周亚蓉的合作社已带动永顺、龙山二县的建档立卡户1238户(其中残疾人132户)养殖中蜂、种植葡萄,年收入达300万以上。
“我们是农村人,又是残疾人,能致富实属碰巧,很多农村人折腾一辈子都没找到致富门道,我希望大家少走弯路,都能富起来!”周亚蓉实话实说。
周亚蓉(左一)在给蜜蜂养殖户传授养蜂经验
谈到未来打算,周亚蓉补充道:“合作社所在地山脚下面曾经有个淹洲知青农场,六七十年代有200多名知青常驻,多年过去,很多知青对这里仍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时常回来看看。淹洲知青农场附近还有个水库,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如果做好旅游开发,将会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合作社整合周边文旅资源,结合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力争带动大家把这儿建设得更加美好!”(彭慧 彭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