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哞声声欢歌起 财源滚滚进村来

养牛终于圆了脱贫致富梦

——天等县驮堪乡养牛产业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陆明翔 特约通讯员 李志高

“我家的15头牛就是家里的‘钱袋子’‘宝贝疙瘩’,现在家里所有的开销都是靠卖牛支撑,上个月刚卖了一头母牛,收入13000多元。以前在外打工,从不敢想象能挣那么多钱。”天等县驮堪乡南岭村村民黄克锋与妻子原先到外地打工,每年的收入除了供两个儿女读书的费用外,只能勉强度日。去年初,在乡里的引导和扶持下,夫妻俩回到家乡开始养牛,目前已创建自己的养牛小区,存栏肉牛15头,生活越过越好。

驮堪乡地处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原本荒秃的山地长满构树等植被,田间沟壑水草丰茂,发展养牛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近两年来,驮堪乡响应市委书记刘有明的养牛号召,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把养牛业作为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积极引进肉牛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养殖小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养牛,全乡呈现肉牛养殖业增效和贫困群众增收的良好局面。

如今,驮堪乡的养牛业,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多样化的成熟产业。

肉牛养起来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养了4头牛,而且还养得很好——劳凤光,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小奇迹。

劳凤光是驮堪乡南岭村人,早年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儿子长大。天有不测风云,儿子成婚后,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儿媳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只留下孙女一人,与劳凤光相依为命。

一老一幼组建的家庭,完全没有劳动力,全靠政府补贴度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日子一天天在绝望中度过,劳凤光看着不到十岁的孙女,满脸忧愁。

转机出现在2015年底。当脱贫攻坚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时,劳凤光看到了希望。2016年底,在政府的扶持下,她贷款五万元,买了两头雌牛犊进行养殖,如今,两头变四头,只要一出售,五万元即可到手。这正是“今天你养牛,明天牛养你”的生动写照。

“驮堪群众有养牛的传统。”驮堪乡乡长赵丹告诉记者,以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时候,驮堪乡群众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养牛,少则一头,多则五六头,主要用于农耕。

“群众有养牛基础,驮堪有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养殖正当时。”赵丹说,其实村民都知道养牛能挣钱,都有养牛的意愿,只是缺少启动资金。钱从哪里来,是发展养牛产业的瓶颈。

问题即是导向。为协调解决村民缺资金的实际难题,驮堪乡积极贯彻落实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等扶贫惠农政策,创新形式帮助村民筹集启动资金。仅今年上半年,该乡就为1285户贫困户发放“以奖代补”资金442.81万元,用于养牛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全力扶持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发展,驮堪乡的养牛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企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三种养牛模式。截至目前,全乡已经建成养殖小区22个,全乡养牛达6454头,比2015年2500头翻了一番。

“全乡3万多人口,7000多户,就养了6400多头牛,平均差不多一户一头,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数据。”赵丹骄傲地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养牛的数量大增,驮堪乡还注重养牛效益的提高。驮堪乡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在大华和天牛等养殖小区引进西门塔尔良种牛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引进安格斯良种母牛14头,推动全乡养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良种牛结构。目前,全乡良种牛养殖数量达344头。

饲料用起来

坐落在驮堪乡道念村的天等县天牛肉牛养殖扶贫示范小区里,饲养着187头大肉牛——西门塔尔牛182头,安格斯牛5头。然而,记者发现,这个示范小区却没有种植一棵牧草。

“每头牛平均每天需要进食40—60斤饲料。”该示范小区的管理人员梁仁山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不种牧草,但现在我们储备的饲料足够喂养到年底。”

近200头牛,如果按照每头牛每天进食50斤饲料来计算,一天下来需要的饲料差不多10000斤。一个每天需要5吨饲料的养牛小区,不种一棵牧草,却声称不缺饲料?

面对记者的疑惑,梁仁山笑着说:“我们不种植,是为了让群众种植。群众种植牧草挣钱,我们养牛挣钱,大家都挣钱,皆大欢喜。”

梁仁山介绍说,养殖小区周边群众有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的传统,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蔗叶等废料。以前群众都是一烧了之,既污染了环境,增加了安全隐患,又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在养殖小区把这些废料收集起来,利用先进的微生物技术,进行发酵处理,既延长了储存期限,又增加了营养成分,牛吃了长得快,又不生病。

“以前我们种玉米,都是等成熟了才收回家,然后脱粒、晒干、储存。工序很多,人累了不说,收入还不多。”道念村果屯村民梁建壮60多岁,种了一辈子的玉米,却从没想过“玉米能整株卖”。

“现在我们种植的玉米,颗粒最饱满、植株最青,重量最重的时候就出售,而且还是整棵卖掉,省时省工又挣钱。”梁建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纯收玉米粒,一亩1000斤,每斤0.8元,亩产800元,一年两季1600元;种植饲料用玉米,一亩6吨,每吨300元,亩产1800元,一年三季5400元。

“除去成本,一年每亩多挣的钱在3000元以上。而且,我们的玉米要收割时,养殖小区就派人开着收割机到田里帮助我们收。收割机一开过去,直接把整棵玉米打粉成料,装车拉回小区过磅称重,直接拿钱,很方便。”梁建壮高兴地说道。

梁建壮不是个例。

“利润就是最好的宣传”。道念村“第一书记”农远招告诉记者,如今,全村5800亩土地,大部分种植牧草或者饲料玉米,饲料产业链俨然已形成。

驮堪乡有耕地面积40577亩,其中水田3728亩,旱田6950亩,畲地29899亩。贫瘠的土地资源并不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农改饲”不但提高了土地效益,还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据驮堪乡副乡长赵建波介绍,截至目前,驮堪乡已经建成道念、南岭两个饲料加工基地,饲料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初步形成“养牛+饲料玉米加工+粪便利用”的全生态产业链。

牛市活起来

“刚才有个钦州客商到我的养殖小区来买牛,他想买15头肉牛,最后只谈拢了4头。” 驮堪乡南岭村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小区)负责人劳绍般饲养了几十年的牛,他体格魁梧,壮得像头牛,声音洪亮。

“4头肥大的西门塔尔牛每斤13块我同意卖了,但其它11头架子牛不给每斤18块这个价,打死我也不卖。”当着记者的面,劳绍般毫不忌讳地道出价格等“商业机密”,随后还愤愤不平地说道:“好像我的牛没人买一样,明天我马上卖每斤20块给他看。”

话虽粗了点,但也道出了劳绍般心里的自信:牛不愁卖不出。

“每年经过我的手卖出去的牛不下100头,我认识的客商多的是,谁给我的价格高,我就把牛卖给谁。”劳绍般说,他不但卖自家的牛,还帮村里的贫困户卖牛。“免费帮助售卖,我不图中间差价。”然而,全乡6400多头牛,不可能全靠劳绍般一人卖出去啊。虽然养殖户也可以把牛拉到县里去售卖,或者卖给牛贩子,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养的牛多了,自然就需要有个牛市。驮堪乡党委书记农文杰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必须尽快建成一个肉牛交易市场,以解决肉牛养殖户购销的难题。”

“肉牛交易市场的建成,不但建设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而且还可以随行就市,逢高交易,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农文杰说,目前,驮堪乡正在精心选址,各项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农文杰表示,下一步,驮堪乡将以肉牛交易市场为依托,为养殖户提供肉牛育肥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提升养殖规模和质量。同时,组建一支肉牛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与市场之间的牵线搭桥,活跃交易市场,增加肉牛交易数量,推动本地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