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张村作为上良镇最北端的山区村,也是灵台县列79个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47.43%。但作为山区村,北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这为当地发展牛产业奠定了基础。2013年6月,北张村在村支书姚军福的带动下建起了养牛场,并先后注册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北张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看着村上的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姚义平决定返乡。返乡后,刚开始他在工地打工修牛棚。后来便到盛丰公司务工,一个月有近1500元的收入。就是在牛场,他学到了很多养牛的技术。
看别人养牛能致富,姚义平也有了养牛意愿,但苦于没有资金。村支书姚军福便赊了一头怀犊的母牛给他。为了把牛养好,姚义平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打扫牛圈、宰料、搅拌饲料、喂水、割草……7个月后母牛产犊,姚义平把牛犊还给姚军福,母牛归他所有,第二年母牛又产了一头牛犊。至今,母牛共产了5头小牛犊,给姚义平带来5万多元收益。他把这些钱又投到了养殖产业中,如今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13头。
“过好日子不能全靠政策扶持,还得靠自己奋斗。只要勤劳肯干,脱贫致富不难。“谈起今后的打算,姚义平满怀信心地说,“还想多养几头牛,把养牛规模再扩大一下。”现在,脱贫后的姚义平一家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近年来,灵台县上良镇坚持把牛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细化补贴标准,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切实调动和激发了群众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北张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三变”改革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发展模式,至目前,该镇建成了以北张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养殖小区3处,牛饲养量累计达到4829头。
农事“钟点工” 脱贫致富忙
走进上良镇矮砧密植果园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有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农事“钟点工”活跃在苹果园。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为果树施肥。
贫困户杨亚琴在这干活快两年时间了,每天至少能挣70元。她告诉记者,她家里4口人,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因为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2018年镇上的广益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通过镇上的劳务公司,她来这上班了。
当地村民在灵台县上良镇广益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框生产线生产环保果框。景洁摄
据了解,杨亚琴所在的广益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上良镇2018年从外县招商引资过来的。现有社员186名,固定资产2600万元,种植矮砧密植示范园2处近1000亩,6000吨气调库及果框生产线现已投产运营,至目前已生产一次性果框20万个。合作社负责人刘广益告诉记者,来合作社务工的都是远不能去、近不能进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目前合作社年用工120人(次),年劳务费支出近18万元,人均达1500元。1条果品分拣线已建成,发泡网生产线即将建成,后期合作社将会需要更多的农事“钟点工”。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能外出务工,收入出现“空档期”,随着复工达产的全面推进,上良镇积极号召全镇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上良镇党委副书记杜永强介绍说,按照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灵台模式”,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农事钟点工,绝大部分实行“日薪制”,务工价每天在70元至120之间不等,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就业、增收双受益。
和杨亚琴一样,在上良镇这样就近就便务工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据了解,该镇现已建成劳务服务中心3个,“扶贫车间”3家。完成输转农村劳动力3637人,其中输转贫困户1915人,采取“点对点”方式向上海、安徽、浙江累计输送28人。同时,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共156人。农事“钟点工”即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务工,稳定了收入,又巩固了脱贫成果。(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 通讯员景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