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经验萃取非常必要的一点是:理解什么是无效经验,什么是有效的经验。
我常常说,经验萃取是讲师的底层技术,在培训技术中属于偏高级那一类,国内目前关于这个领域的典型著作还不多。
大多数观点认为:经验就是从一个人过去的做法中,找到了其他人可以复制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经验。
我在我的课堂上,为了大家能快速理解,也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经验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并不像我经常讲的,或者大家经常想的那样简单。实际上许多业务专家掏心掏肺的给你分享了他的经验,可是别人还是做不到像他一样的好。一方面认为这真的是最有价值的经验,而另一方面认为我真的学会了。
但是真的没有用,这似乎形成了经验的“悖论”。
为什么会是这样?
并且,每个步骤,还找到了对应的方法、技巧,比如解决问题这儿,要先解决能解决的,先照顾老人和孩子等弱势群体。为什么一线普通员工记住了这些被提炼的经验,还是没法做到呢?其实,高手总结的方法我通常称为“典型经验”,也就是总结出来的其他人的做法。但是,经验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建立在某些“先前经验”的基础上的。比如说:
这就导致了,业务专家的“典型经验”,在一般员工身上、在没有聆听意识的人身上,可能是失效的。所以,“典型经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衔接一定的“先前经验”。那么,有人可能就会想:我们可不可以在一个课程或者经验萃取案例里,把这些先前经验都找出来呢?这可能非常困难。我通常把业务专家的“典型经验”成为“N代经验”“先前经验”是“一代经验”、“二代经验”、“三代经验”……
这是一个无解理论。事实上,也不需要把所有的先前经验都挖出来。
那怎么办呢?
可以换个角度,所有经验都是为了应用的。从应用的角度做研究,要比研究挖出所有的先前经验更有实践意义。也就是,所有经验都应该有个“边界”,简单理解就是要定义这个经验是建立在哪些前提上的。“边界”应该描述的详细一些,是接收经验的人判断经验对个人价值的参考标准。
回到刚才的例子,危机事件处理高手的经验的边界可以是这样的:
有了这样的“边界”,经验就被限制了范围,但是其价值却更精准了。不过,即便这样,经验可能还是无效的。
我们需要理解一个现实,经验是存在偏差的。
有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经验,好比地域偏见一样,都只是某些人特定经验的一面之词。其实,这些都符合一个不太著名但是应用场景很广的统计图现象,叫做“伯克森悖论”。
我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感受到死循环了。业务专家的“典型经验”往前看需要“先前经验”,盯着看又发现经验会有偏差。怎么办呢?依据应用场景优化的“典型经验”,才是有实践价值的经验。也就是“N+1代经验”,我称之为“价值经验”。这个道理好比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旧的经验,要满足新场景。
至于继续从典型经验到价值经验转化,我不再延伸下去了。
本期我给你分析了三个概念,分别是:
对应的是:
这节课讲到的概念不是书里找来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研究思考,所以没有什么概念定义。
希望这些讲解,能够让你对经验萃取有更深的认识,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节课就到这里,很期待你把你的思考分享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