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秦州区汪川镇银河村,村上的村民李祥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一直到中午,给猪崽打疫苗的活儿忙得他连歇歇脚、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李祥心里面是美滋滋的,因为他家家里的钱袋子正是靠着养殖业鼓起来的。
李祥创办的鑫壮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远离村庄,位于密林深处。走进合作社,只见猪舍饲料室、消毒室、养殖区布局合理,猪群个个膘肥体壮。“猪舍建在山里,不仅能避免病毒感染,而且长膘也快。”李详说。
通过搞养殖,李祥去年出栏销售了270多头猪,赚了40余万元。李祥靠养殖发家的故事是银河村贫困户靠发展养殖致富的一个缩影。和李祥一样银河村有许多贫困户自强不息,靠养牛、养羊、养鸡、养猪等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现如今,村上拥有20多家大小规模的养殖户。
昔日银河村,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65%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多年来,这里交通不变,信息闭塞,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穷的“叮铛响”,是有名的贫困村。但是,这里依山傍水,草丰林茂,发展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春风的吹拂下,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水通了,群众的思想通了,好日子也来了。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对症开“药方”,选择发展养殖业,奏响了牛羊欢叫、飞鸟鸣脆的脱贫致富交响曲。2019年,银河村脱了贫,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李长江,因缺技术,2013年纳入了贫困户。不愿向贫困低头的他,多年来在外务工,也在新疆承包土地种过瓜,但一直没摆脱苦日子。“近几年镇上通过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我看到了致富的门道,就加入了李祥的合作社共同奋斗,现在一年下来除了开销还有存款,日子一天天好了!”说起这些,李长江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
在村里,陈新灵注册成立了秦州区陈新灵种养殖家庭农场,于2018年建鸡舍,开始养鸡。“我每年存栏3000多只鸡,去年销售了6000多只鸡,纯收入近20万元。”陈新灵告诉记者,这两年肉鸡价格好,每只平均卖100多元。干劲十足的陈新灵在管理好鸡舍的同时,依托地域优势,流转土地120亩,栽种了12万多株油松,目前长势良好。陈新灵乐呵呵的告诉记者,“今后的日子真的有奔头了!
“银河村现辖台儿、银河、苍坪、邓李4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325亩。全村农户195户1053人,全村耕地面积少,地处林缘区,海拔高,不利于传统种植业的发展,但处于林缘区的村子牧草丰富,发展养殖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银河村村支书安二喜向记者介绍道,“目前,银河村共有24个养殖农民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全村养猪870多头,养鸡8000多只,养羊260多头,村子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带动建档立卡30余户,养殖户人均收入10000以上。”
汪川镇党委书记吕咏星告诉记者,近年来,汪川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产业扶贫中,镇上针对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产品品质品牌催生不力,可持续循环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带动脱贫致富能力不足等难题,全镇产业按照“种养主导、突出特色;做大林果、形成规模;三产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着力打造“一带四区”的产业总布局,形成“稳粮扩果、兴牧促劳”的良好局面。目前,汪川镇养殖户150余家,鸡、猪、牛、羊、兔等畜禽养殖存栏量达13.5万余头(羽、只、匹),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速发展。(天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