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走访贫困户。
红网时刻记者 张金东 邵阳县报道
进入11月底,刘梅的工作节奏比以前更快了。
刘梅是邵阳县委宣传部驻金称市镇社田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也是全县399个扶贫工作队中为数不多的女队长。
这几天,市级检查组刚走,但刘梅丝毫不敢懈怠。对驻村扶贫已达7年之久的她来说,真正的考试则刚刚拉开序幕。从12月1日起,省年度考核和摘帽评估即将启动。这意味着,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刘梅及其所在的工作队,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即将揭晓。
扎根一线近7年之久
2012年10月,在乡镇工作了多年的刘梅调入县委宣传部。
2013年年初的一天,部里分管扶贫的领导找到她,谈了准备派她到下花桥镇合兴村搞建设扶贫的想法。
听到消息的刘梅一时没反应过来:自己刚从下花桥镇回到县城仅四个多月,对机关工作尚未完全熟悉呢。
但很快,她就理解了组织上的用意:自己在乡镇工作多年,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
短暂犹豫之后,刘梅表明态度:脱贫攻坚责无旁贷,坚决服从!
不曾想,这一下乡,就是近7年之久。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工作从哪里入手?从何处做起?考验着缺乏扶贫经验的刘梅及其伙伴们。
更大的考验在于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队长,你这次带了多少钱?”“能不能帮我老婆申请个低保?”“我家起房子帮我贷点款?”……
刚到村里那段时间,类似的问题一天不知道要解释多少次。
这也让刘梅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志,既要送上温暖,更要传递志气,真正扭转人们的“等靠要”思想。
说土话,拉家常,认亲戚,交朋友,是刘梅打开扶贫工作局面的第一步。
刘梅在村里的产业基地。
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刘梅就经常到他们家里走一走,陪老人聊聊家常,过问一下留守孩子的上学教育问题,关心一下田里的收成。
一来二去,村里人开始把刘梅当自己人看待,自家田里种的菜,不时给她送来,家里有土鸡蛋,也不忘给她留着。
局面打开了,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了很多。
引资金,上项目,兴产业。在刘梅的带领下,下花桥镇合兴村和堡口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自来水通了,路灯亮了,村部扩建了,人们的精气神也提振起来,文化广场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找对致富当家产业
转眼,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进入决胜阶段。
2018年3月,刘梅和她的队友转战金称市镇社田村。
社田村是由五个村合并而来,全村4690人。属典型的“三最”村:合并村最多、扶贫人口最多、贫困户最多。可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也是刘梅2019年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压力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此,刘梅意识到,越是到了最后阶段,就越需要在精准上下工夫,而找准能让百姓长久脱贫的好产业是当务之急。
“老吕,你妻子马上就回来了吧?我看你这边还是可以扩大一下规模,扶贫金融贷款这块我帮你申请。”在村里的牛蛙养殖户吕坤家里,刘梅又一次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
吕坤是村里第一个牛蛙养殖户,熟练掌握了技术。
养殖牛蛙周期短,见效快,利益可观,刘梅发现,这对贫困户来说,不失为一个致富的好项目,于是开始动员吕坤,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带着贫困户一起干。
除了牛蛙,社田村还引进社田籍湖北龙虾养殖专业户吕江山,他回乡承包68亩水田,养殖龙虾和药莲,并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其中本村扶贫户3户。
村里葛根种植眼下正进入种植旺季,今年计划发展到500亩,油茶种植面积则扩大到1200亩。
目前,以油茶、葛根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和牛蛙、龙虾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两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将有力助推社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强忍顽疾坚守一线
繁琐的工作,让刘梅的身体开始一次次亮起红灯。
有一次加班过程中,她感觉头晕恶心,腰疼难忍,以为休息一下就好了。
没想到第二天情况愈加严重,只好请假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医生强烈要求她住院治疗,否则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
刘梅与同事在办公室加班。
刘梅自己心里清楚,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是多年的老毛病了,这种慢性病不可能三两天就能治愈,而一旦住院,就意味着彻底离开扶贫一线。
“我做了近7年扶贫工作,不能在最后关头当逃兵。”刘梅轻描淡写地说。
为了不舍弃工作,她带着药罐、西药、中药回到村里,周末有时间就到邵阳去治疗,然后周一又回到村里。每次做了治疗,因为没有休息好,又反弹,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
刘梅打趣地说,现在她有了一个“双突出”的称号:工作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抛开拖垮的身体,刘梅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婆婆已93岁高龄,却很少能抽出完整时间陪伴老人;她缺席了女儿最关键的童年成长,如今女儿已经15岁上了大专;与老公也是聚少离多。
刘梅坦言,家人由开始的埋怨,不解,逐渐转为适应,支持。她现在最期待的,就是争分夺秒,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谈及对今后的打算,刘梅说,等全村脱贫摘帽后,先把自己的病好好治疗一下,多陪陪家人,弥补以前的亏欠,然后进入新的工作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