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柑橘红全年 科技引领扶贫路
2004年6月,赣州安远县,邓秀新为当地农民做柑橘生产技术培训。邓秀新供图
2003年,湖南宜章县,邓秀新指导当地农民建立柑橘园。邓秀新供图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屈原《橘颂》为据,这里种植柑橘的历史至少有2300年。
今年年初,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脐橙滞销,果农们犯了难。了解到这一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走进国内某电商平台直播间,做起了秭归脐橙的“带货主播”,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介绍其种植、口感、食用价值、科普知识等。一场直播下来,6万斤脐橙悉数售罄。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几十年来,深耕柑橘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研究,帮助果农增收致富。他被誉为“柑橘院士”“新橘翁”,果农称他为脱贫致富“财神爷”。
推广种植技术:一切为了农民增收
“科技推广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这些话邓秀新常挂在嘴边,“我们要从当地生产要素中找到特殊性或唯一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他因地制宜,在三峡库区提出“早熟上山去、晚熟下山来、中熟摆山腰”的品种布局思路。先后研发推广了“留树保鲜”“覆膜增糖”“交替结果”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了“一树脐橙红到春”。仅是栽培技术的改良,就帮助农民增收30%以上。
一次,他从三峡库区试验回来的路上,吉普车转弯时突然失控,前2个车轮已飞出道路,悬于空中,眼看着车就要翻下去,得益于路边的一棵松树,车子被迫停住。回来后他跟同事说“我们跟三峡库区有缘,上天安排我们继续为柑橘做点事”。
得益于他为柑橘做的“事”,秭归县形成了全国少有的“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早红、冬有纽荷尔”“一年四季有鲜橙”的产业景象。
2019年,实现鲜果销售逾40万吨,产值突破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得益于这个脱贫致富的“黄金果”,在立地条件艰苦的西陵峡谷,还出现了邓家坡、彭家坡、王家桥等脐橙亿元村,成为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脱贫致富的样板。
培养“二传手”:以贫帮贫
邓秀新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柑橘种植一线,至今仍难忘第一次踏上赣南老区的情景:光秃秃的荒山上沟壑纵横,在夏季阳光的烘烤下,山上地表温度很高,即使穿着鞋子,脚底也被烫得起泡。当地老百姓砍光了树,就用稻草取火烧饭。
2004年,他在四面透风的礼堂里上柑橘培训课,很多农民挤不进来,只能趴在窗户上听课。其中,就有来自安远县的贫困户欧阳宝成。每次见到邓秀新,他都积极请教,邓秀新也不厌其烦地指导、传授。
后来,欧阳宝成种植的2000余株脐橙,年收入20万余元。他从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成为了“安远县果业本土专家”,还被聘为“村级果技员”,指导并带动家乡800多户果农一起种植脐橙。
他便是邓秀新口中的科技扶贫“二传手”,邓秀新认为,贫困地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非常重要,产业成熟后,长效机制要靠本地化的人才队伍。
至今,邓秀新带领团队累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植户20万余人次。其中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扎根基层的“土专家”,他们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实现了“以贫帮贫共脱贫”。
建立试验站:建造脱贫“绿色银行”
邓秀新提出,柑橘产业要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就要打造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综合试验站,以此带动专业合作社,进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柑橘是宜昌市农业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在10多年前,柑橘产业发展分散,市场竞争力弱,大而不强。
后在邓秀新及其团队的扶持下,成立了宜昌市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从种植技术到管理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24人增至1525户,累计带动秭归、长阳、远安、五峰等地共2315户贫困户脱贫,“晓曦红”商标也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
我国入世后,为应对外来产品冲击,实现优质柑橘出口,在国家的支持下,邓秀新带领团队先后在赣州等柑橘主产区建立起柑橘综合试验站28个,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使我国柑橘产量近20年翻了两番,达到4000万吨的产业规模。这些试验站更被果农亲切地称为“绿色银行”。
有脱贫户曾说:“我们可以不认识县长,但不能不认识邓教授,是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仅是赣南脐橙,就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时间由3-4个月延伸为11个月,基本实现了鲜果的周年上市。赣州也被誉为“世界橙乡”。
谈起农户们的生活变化,邓秀新说,“前几年去赣州给农民讲课,很多人骑自行车来听课,后来,他们骑摩托车来,现在很多人是开着小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