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 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大力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近几年来,各地积极组织开展设计下乡服务,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与做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推出“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经验”专栏,聚焦各地优秀经验和典型案例,共绘美丽乡村,推动村镇高质量发展。

优质经验作用_优质经验作用有哪些_优质经验作用不包括

一、开展情况

(一)强化设计下乡专家库建设

1.建立省级专家咨询委员会

2021年5月,印发《关于成立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 建立省级技术服务专家库,由规划建筑、产业、文旅、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省级专家库共43人,均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定期指导“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 做到科学决策。

2.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

2018年3月,贵州省印发《关于建立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服务专家库的通知》,组建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建筑设计等领域省、市两级技术服务专家库。省级专家库共161人,均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教授以上);市级专家库由各市(州)组建,共100 余人,均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建立设计下乡工作机制

1.建立省市县联动机制

2021年2月,印发《贵州省2021年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开展技术下乡服,按照“一对一”的原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每个试点村寨,驻村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2021年7月,印发《关于建立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驻村规划师和产业指 导员工作制度的通知》,由各试点村所在县 ( 市、区 ) 或市 ( 州 ) 联席会议选派驻村规划师和产业指导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 不定期对各地驻村规划师和产业指导员能力和履职情况进行抽查 , 确保驻村规划师和产业指导员发挥最大作用。

2.开展首席专家技术服务工作

2019年12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建设的通知》,建立传统村落工作室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示范村由县级政府明确一个传统村落工作室,采取“陪伴式”服务的方式驻村开展技术指导。要求首席专家通过制定技术服务计划,进村入户参与实地调查、示范策划、规划设计、群众工作、建设指导等具体工作。对按时取得示范成效的首席专家,将纳入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库,并推荐作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专家。对未按时取得示范成效的首席专家,将进行全省通报,已纳入专家库成 员的将取消专家资格。

3.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2018年,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服务省级专家库。专家库分为10个组,采取1个专家 组对口帮扶1个市(州)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专家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专家组由1名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强的专家担任组长,对口帮扶的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或规划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对口帮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需求,原则上1名专家帮扶指导1个县区,每个县区配备1名质量安全专家和1名规划设计专家;市级专家库按照1名专家帮扶1个县区的原则开展技术指导。

(三)加强建筑工匠管理

1.严格规范管理

2021年8月,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要求承担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任务的个体建筑工匠,应经过建筑工匠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承建方应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遵守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和施工技术要求,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2.狠抓培训力度

2021年8月,贵州省开展1次省级建筑工匠培训,各地分阶段、分批次自行组织开展培训50 余次,培训分为线上理论培训和线下实地操作两个部分,采取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全省共1000余名建筑工匠参训,切实打造适应贵州省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需要的农村建筑工匠队伍。截至目前,贵州省共计培训建筑工匠4800余名。

3.建立工匠带头人机制

鼓励以建筑工匠带头人为首建立规范的建筑工匠队伍,在培训工匠的基础上,按照1个行政村1名建筑工匠带头人 的原则,遴选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建筑工匠带头人近万名,采取“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手把手指导其他工匠掌 握农房施工的要点、重点。

(四)加强农房建设指引

1.建立联审联办机制

2021年8月,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 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统筹开展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选址、行政审批、现场放线、动态巡查、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编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通用图集,加强乡村建设风貌引导。

2.引导村民建设贵州民居

结合贵州农房施工需求,组织专家编印《贵州省农村建筑工匠简明读本》《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应知应会手册》《农房施工技术与操作》《贵州传统村落保护改造指引》《贵州省宜居农房改造指引(试行)》等培训教材。整理 筛选市(州)编制的农房建设图集,形成《贵州省乡村振兴 民居建设指引图册》5万册,提供不同地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不同风貌的民居图册,以挂历的形式免费发放到镇、到村、到户。

3.组织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组织技术审查

组织各地编印农村住宅通用图集,以风貌为单元划分、符合安全要求、体现文化特色、满足实用需求等为重点加强编制工作。并组织对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组织开展技术审查,对群众普遍反映不切实际或基本没有推广使用的设计方案,组织专家研究修改完善,确保设计方案切实可行,群众认可,落地见效。

4.开展全省农房设计大会战

组织农房优秀设计评选,评选出60个农房优秀设计作品,编制《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房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集》并向全省推广。

5.开展农村自建房安全常识宣传

贵州省采取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扎实开展农村自建房安全常识宣传工作,做到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有发放,行政村信息宣传栏有张贴,向建房群众免费发放宣传手册、海报等,共计发放宣传册和海报4万余份,群众知晓率高,宣传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成效

(一)设计下乡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大寨村是2013年获批的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通过召集贵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分院设计师下乡共同建设乡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解决乡村建设存在群众参与度不高、传统建筑不适宜当前生产生活需要、宣传和产品销售问题等方面,走出一条赋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1.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

设计团队深入到村寨开院坝会、堂屋会,入户谈心等,积极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紧密联系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把村寨发展定位变成村民的梦想。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研判出大寨村适合走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2.唤醒村寨手艺人

如大寨村木工、石工、竹编等手艺人积极参与村寨建设,在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同时,逐步激起他们对传统村落的认可,树立文化自信,有力促进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3.唤醒传统村落发展新机

大寨村通过成立“古村28 渡(驻村书记)”新媒体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播出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探索实践做法,以此破解传统村落存在的宣传和产品销售问题。据统计,“古村28 渡(驻村书记)”从 2021年8 月27日开播7个月共发视频90条,全网已积累粉丝达24.7万,点赞量高达196.1万,得到“字节跳动”官方给予“乡村守护人”黄 V 认证及流量支持。

(二)设计下乡全面助力宜居农房建设

为积极破解黔东南州岑巩县周坪村宜居农房建设,助力周坪村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省住房和城建设厅组织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深入岑巩县周坪村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1.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意识

设计团队深入村寨、走村串户开展调研。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充分考虑周坪村民族风土人情、生产生活习俗,围绕解决“村民期盼、发展亟需”的问题,广范征求农户意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与农户共同规划设计农房建设内容及效果,让他们全程参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吸收采纳群众意见并融入设计理念。

2.探索建立“12345”创新机制

岑巩县为深入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出了围绕“一个目标”、编制“两个方案”、做好“三个保障”、着力“四个创新”、强化“五 项措施”的宜居农房建设试点新模式,切实推进宜居农房试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优质经验作用有哪些_优质经验作用不包括_优质经验作用

安顺市小城镇发展大会新型城镇化观摩项目[高荡村 10 栋安置房及附属工程(一期)建设项目]

(三)设计下乡助力共同缔造

贵州省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是第 4 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共同缔造课题案例研究点,是贵州省 41 个省级示范传统村落之一。2019年,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精神 , 在阿歪寨村开展设计下乡试点工作。

1.选优配强设计下乡专家团队

贵州省住房和城建设厅按照“能力强、作风实、能吃苦、乐奉献”的原则选派了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罗国彪为驻村专家团队负责人,率队驻村开展相关研究和陪伴 式技术服务工作,从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和实施、制度建设、技术培训、项目施工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充分发挥了阿歪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

2.让设计下乡更“接地气”

设计下乡专家团队在对村民改造意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查、航拍绘图,根据不同地形、不同家庭构成、不同用地条件等进行设计,结合阿歪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宜居农房建设标准,提供了不同户型、不同面积、不同风貌的逐户改造方案,向村民展示房屋的功能布局、立面风貌效果、局部施工大样、工程造价分析等,极大激发村民主 动投入的建设热情。

3.选派技术人员

安顺市人民政府从市政协、民宗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分别选派文化顾问和房屋建设、道路施工 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进村开展帮扶和督导工作,协调和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修缮、道路建设等相关工作,并积极帮助申请项目资金支持阿歪寨传统村落建设。

4.成立工作专班

安顺经开区从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农水、环保等部门和区级平台公司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工 作专班,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统筹推进阿歪寨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

5.充分发动村民参与

发动乡贤寨佬、能工巧匠和村民为乡村规划建言献策, 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村民的获得感。

6.深入挖掘特色文化

邀请社会力量参与,重塑文化、传承民族根脉。邀请文 化专家学者、发动乡贤寨佬,扒开尘封历史,挖掘文化资源, 查阅文史资料,采写村史传说,梳理文化脉络,撰写了阿歪 寨布依族传统民俗、三国藤甲文化故事,建设了“村史馆”, 打造“中国藤甲之乡”特色文化品牌。

三、下步计划

(一)加大业务培训工作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视频 方式逐步扩大培训范围,持续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骨干人才队伍,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联合规划设计知名高校

定期组织开展设计下乡竞赛活动,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联动机制。

(三)研究制定设计下乡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有效激励设计下乡常态化的办法,重点对执业资格、职称评定、高校帮扶、制度保障等配套政策进行细化,进一步激发设计下乡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2年第12期第19~21页

供 稿:贵州省安顺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 辑:高梦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