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攀岩小镇三甲屯全景。

1

农旅融合让小都百焕发生机。

1

土地流转让村民看到发展前景。

1

发展木瓜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1

实施水肥一体化保障农业增产丰收。

作为国定贫困县,马山县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场硬战中,马山县涌现出一批批可敬可爱的致富带头人和扶贫产业负责人。他们奋发有为,踏实创业,并积极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致富,默默为马山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创业的热血,传递着脱贫攻坚的正能量。

近日,走近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扶贫产业负责人,挖掘他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正能量,传递他们热心助人、帮扶带动的好品质,讲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激励人心的好故事。

1 一个金点子村民端上“金饭碗”

“我们乔老河,水清鱼儿肥,种果又种花,游客往又来。”一曲山歌描绘出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景区的美丽景象。

临近周末,小都百景区里的农家饭店又将迎来客流高峰。农家乐老板曾先生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来越滋润。”

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缘于有个领路人——乔老村党支部书记潘宏贤。

小都百屯曾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种植传统农作物是全屯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一年的收入勉强能维持温饱。在广东打工的潘宏贤带着打拼多年的积蓄,回乡开起了饲料店,还开了乔老村第一家超市,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2008年3月,潘宏贤被村民推荐到村团委任职,还担任村文艺队队长,后来又担任乔老村党支部书记。

“一个人富不算富,让村民都富起来才是我的目标。”潘宏贤寻思着。在一次培训中,潘宏贤灵光一闪,乔老村有自然优势,为什么不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呢?根据乔老村的实际,潘宏贤为村里制定了一个靠山吃山、傍水吃水,打造一河两岸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农家乐旅游长廊的《十年发展规划》。

当时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民对此规划将信将疑。“我们这里没什么景点,环境也不好,搞旅游能活下去吗?”“农家乐真的能赚钱吗?赔本怎么办?”……面对质疑声,潘宏贤意识到,要让村民们信服,就要拿出成绩来说话。

为了盘活土地资源,潘宏贤引进公司将全屯的土地进行流转,130个农业果蔬大棚相继建立,蔬菜、水果、旱藕等农产品很快种植,一批村民和贫困户进入企业做工,实现了地租和工资双份收入。他还发展特色养殖,扶持竹鼠养殖户和养猪专业合作社,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2014年,小都百成为马山县首批生态综合示范村,这无疑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在潘宏贤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并以每股5000元的价格,引导村民入股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通过农旅融合,让村民端上旅游扶贫的“金饭碗”。

“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休闲养生深度融合,这是一条好路子,村民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潘宏贤说,如今打造的集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让游客愿意走进田园,亲近自然,村民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都百屯的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前的2000多元增加至2017年的1万多元,收入提高了,生活越来越好。

“发展生态乡村游,就是要让大家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潘宏贤介绍说,小都百屯已经建设了一个儿童乐园,还将利用国家扶持资金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前3年所产生的利润全部优先给贫困户分红。此外,小都百屯还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320万元建设乔老半岛汽车营地项目,通过打造五星级汽车营地,引进公司进行管理,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2 特色农业让社员致富有信心

“瞧,我们合作社获得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这意味着基地的果蔬身价又涨了。”捧着这块含金量颇高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蒙有胜喜笑颜开。

像往常一样,查看火龙果长势,紧盯基地建设,蒙有胜一刻也不敢松懈,荣获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的发展一切向好,这让蒙有胜和村民们信心倍增。蒙有胜表示,他要将果蔬等农产品通过超市打入市场,从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2013年,以蒙有胜为首的几位经济能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组建合作社,建设起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没有土地流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蒙有胜坦言,以前零零碎碎的土地无法实现有效灌溉,更谈不上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为了让村民们同意流转土地,蒙有胜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先给租金再用地,且所有基建费用由合作社承担。很快,当地土地收益实现了最大化。

蒙有胜种植了沃柑、火龙果等,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的规模越来越大。示范区共引进和培育3家企业、6个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打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示范区还从美国亨特公司和以色列泰丰公司引进了2套国际先进水平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建成2个分拣加工房和260立方米的冷藏库,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达71%。

“绑牢固定,剪芽打顶”,贫困户林爱平日常就在家附近的两个火龙果棚工作。曾因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而放弃外出打工的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收入年年看涨。

今年2月初,合作社的社员又迎来了分红,“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更有信心了。”社员关元林说。“租金+工钱+分红”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乔利社区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7.6%降至2016年底的10.3%,成为2017年预脱贫摘帽村。

不仅如此,示范区还为马山县产业扶贫、促农增收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功范本,带动辐射北良村的那岩、龙念、上六白、下六白、新羊5个屯55户贫困户,发展青枣、沃柑、猪、竹鼠等种养业;带动辐射苏博村的外现、内现、那感3个屯20户贫困户承包土地,发展沃柑等种植业;带动辐射东良的六水屯13户贫困户发展青枣种植。

蒙有胜说,近年来,他意识到要真正提高村民收入离不开农旅融合。为此,他计划在农场铺上沥青路,建设停车场、游泳池、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近年来,马山县依托产业,大力推动农旅融合,保护并修缮思恩府遗址、思恩庙、金华状元桥等名胜古迹,举办马山县“月月生态旅游节”——乔利中秋思恩歌圩节,将现代特色农业根植于乔利乡的历史底蕴之上,加快实现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3 种桑养蚕产业织就“致富经”

初春时节,金钗镇东屏村的土地上,一片片桑树生机勃勃。提起“养蚕大姐”蓝莉芬,村里的人都竖起大拇指。2013年成立马山县金钗镇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后,蓝莉芬一步步将传统的种桑养蚕事业做大,把一个培育小蚕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桑蚕专业合作社,再到现在拥有包括拉缫车间和返丝车间在内的面积4000多平方米、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加工厂。“通过公司带动,养蚕户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蓝莉芬说。

20世纪90年代,金钗镇东屏村养蚕成活率低,收获率也低,很多养蚕户产生了砍掉桑树改种玉米的想法。当时在镇上做代课老师的蓝莉芬认为,本地的养蚕户收获率低是因为缺乏种桑养蚕的技术,蚕种不好。她萌发了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做大种桑养蚕事业的想法。

蓝莉芬先后前往广西养蚕技术较为先进的宜州、宾阳等地考察学习。2003年,蓝莉芬在金钗镇创办了金宜小蚕共育点,成为马山县第一家小蚕共育点,指导蚕农种桑养蚕。

刚开始,村民对蓝莉芬的新技术存在怀疑。蓝莉芬说,要打消村民的疑虑,必须靠自己的实践。她首先用新技术精心培育蚕种,一张蚕种的收益从过去的10—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甚至更多,直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约1.5倍,这时,其他养蚕户沸腾了,大伙纷纷上门讨教。

有了好的开头,蓝莉芬先后引进先进的桑苗、蚕种进行试种试养,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金钗镇的种桑面积从最初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0亩,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种桑养蚕业逐渐成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3月,蓝莉芬在金钗镇成立金宜种桑养蚕合作社,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培育到三龄的蚕种提供给加入的社员,等社员培育到五龄蚕时,再以每公斤26元的保底价格收购社员生产的合格蚕茧,解除社员的后顾之忧。她还引入优良的桑苗提供给社员,减轻他们的种植成本,吸引更多的养蚕户加入合作社。

2013年,蓝莉芬筹资1800多万元成立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农户提供培育小蚕+回收蚕茧+蚕丝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目前,在“东龙模式”的带动辐射下,马山县的桑、蚕、茧、丝生产已初具规模,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增加农民就业人数6000人以上。目前仅龙塘村就有90户贫困户350人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

蓝莉芬计划在公司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两组生产线,扩大种桑养蚕产业,消化掉金钗镇养蚕户生产的合格蚕茧,让更多的人共同致富。

4 返乡创业“90后”誓做“木瓜大王”

在白山镇兴华村上甘屯的土地里,“木瓜大王”韦情刚刚种下一批木瓜苗,去年,从他的土地里一共卖出66万公斤木瓜,这个数字让村民对这个“90后”的年青人刮目相看。

韦情曾是村里的骄傲,人们认为,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就应该成为公务员或者公司白领,在城市过好日子。可韦情却作出了一个令大家瞠目结舌的决定,和同窗好友返乡种植水果木瓜。

父母亲戚的反对、村民的讽刺都没有让韦情停步,他说,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接触到“香蕉大王”卢义贞,深受鼓励的他决定回乡种植木瓜,立志做“木瓜大王”。

2015年1月,韦情和好友两人从上甘、下甘两个自然屯流转了155亩土地,开始种植日升大白皮水果木瓜。“回乡发展产业前,我们做过市场调查,木瓜前景好、价格优,适合兴华村的土壤气候,未来大有发展前景。”韦情说得有条有理,但在村民眼中这就是一个笑话,许多村民都等着看他出丑。

韦情一开始在土地里进行水肥药一体化种植,并花费十几万元建设滴灌设施。2016年6月至7月中旬,马山遭受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被村民认为是“败家”的滴灌设施,却保证了韦情的土地上的浇灌,保证了木瓜的生长。

2016年10月9日,是韦情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的果园出果了,卖出第一车木瓜4162.5公斤,每公斤2.6元。上甘屯一下热闹起来,平时少有车辆进入的村子当时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出,韦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卖出了43车共18.5万多公斤木瓜。

看到此景的村民也产生了种植木瓜的念头。2016年11月3日,韦情发起成立马山县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辐射3个自然屯,覆盖至少23户以上的贫困户。韦情说,下一步要把产业规模发展到500亩,建立网上销售渠道,真正把定价权握在自己手里,做到既要实现增产又要实现增收。

去年,兴华村村民选举韦情为村委副主任,期盼他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对未来,韦情表示:“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将鼓励全体村民入股合作社,将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来发展。”韦情说,合作社将引进立体化种植模式,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做到农业生态有机循环,综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韦情计划在上甘屯山脚处建设500平方米的养猪场,养殖中产生的粪便通过化粪池发酵后用于浇灌果蔬,产生的废弃木瓜则打碎做猪饲料,做到立体养殖,生态循环。

“广西有个‘香蕉大王’了,还没有‘木瓜大王’,我想做这个‘王’。”韦情期望,有一天他能像隆安县的“香蕉大王”卢义贞一样,通过自己的产业造福乡里,带动更多村民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