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是留给有心人的。一位待业韩国导演,在停工期间与儿子朝夕相处,从而萌生灵感,去做了一档反映父子之间微妙关系的节目,旋即火爆韩国。这档电视节目就是被中国引进,当下正在荧屏热播的《爸爸去哪儿》。
从10月11日首播至今,这档节目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它温暖人心,有人喜欢它真实自然,有人在谈论这个节目引发的思考,为什么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会这么成功?归结到底,还在于它颠覆了人们对综艺节目固有的一些看法,让人耳目一新。
这档节目能有多大胜算?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该节目当晚收视率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排名第一,同时收获的还有零差评。据爱奇艺统计,《爸爸去哪儿》首期节目全国网收视率便达到1.1,第8期节目的全国中心城市网收视破5,市场份额占21.34%,创下中国电视10点档节目收视率新纪录。
少一些竞技多一点生活
观众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网友说,比起以往唱歌、跳舞、跳水等非生活必须的技艺类选秀,《爸爸去哪儿》彰显了当下社会的家庭亲子关系,从日常生活维度将明星打回原形,所以特别吸引人。
这样的感受让节目总导演谢涤葵备感欣慰。他对记者说:“《爸爸去哪儿》反应出电视荧幕不仅仅是歌舞、娱乐至上,对于亲情成长、家庭教育这一类的题材,观众也是有渴求有感情在的。而在快时代,被定义为浮躁的观众就算抛开绝妙恢宏的舞美,依然能沉下心来感受大自然雕琢出来的质朴风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爸爸去哪儿》代表着真人秀节目从选秀类向日常生活类的转型。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看来,《爸爸去哪儿》是真人秀类型化过程中的一种尝试。要在电视上呈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普通人在真实表达自我、呈现人性善恶、内心冲突的限制多,发展就有难度,所以未来的真人秀可能会更依赖明星,因为明星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带来关注度。
事实上,在《爸爸去哪儿》的输出方韩国,由明星参与的日常生活真人秀已蔚然成风。婚恋、亲子、老年等跨越不同年龄层、展现日常生活的明星真人秀题材,已经取代了单一的选秀类真人秀,十分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变化的背后被认为是社会的周期性调整,观众已由过去关注于个人奋斗转而关注情感连接和现实共鸣。
少一些设计多一点真实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观众可以跟随镜头走进明星的家,看到明星的住所、睡相、起床时的蓬头垢面,甚至是狼狈的模样,也可以看到明星在和孩子的体验式旅行中,与普通人一样都会面临的家庭教育、情感交流等问题。
如实记录,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韩版节目企划、MBC综艺部部长权石这样总结过《爸爸去哪儿》在技巧上的成功:那就是让真实最大化——因为是孩子,这个就可以充分实现。而中国版也恪守了这一条“金规玉律”。
谢涤葵告诉记者,为了让真实最大化,节目组绝对不会安排和设计孩子的行为,只是给他们安排任务。《爸爸去哪儿》的编剧组会为整个节目的推进设定一个框架。比如嘉宾进入外景后需要完成的任务,从挑选住房、寻找食材到一些环节比如瞪眼比赛和放飞候鸟,都属于编剧组的工作。
网上有人质疑明星和孩子带有表演痕迹,谢涤葵不以为然:“了解孩子的人都知道,4-6岁的孩子都是喜怒随心、无法隐藏的。观众们不能以大人的思维来定义孩子们的行为。像石头第一集放屁、王诗龄在‘换爸爸’任务前的强烈抵触继而又欣然接受了张亮和林志颖,这都是无法安排和操纵的。”
当然,真实的保护并不能只靠“天赋”,也需要“技巧”。为了更多地捕捉到明星和孩子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爸爸去哪儿》不惜血本,在拍摄现场设置了45个机位;为了剪出90分钟的节目,拍摄长达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为了创造出真实和放松的拍摄环境,尽量减少现场人员,比如在皮影戏那一场,孩子们在观看的环节,就只有一个摄像老师在现场,而且是在5组家庭背后拍摄。
少一些照搬多一点消化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绕不开“引进”境外节目模式的功劳,但也因此背上了“引进”的“原罪”——“还不都是引进国外的”,“我们怎么都开发不出一档自己的节目”,类似的议论声,从一开始就不绝于耳。
对此,谢涤葵不愿意更多地分辨。曾经担任过湖南卫视另一档原创真人秀节目《变形记》制片人的他,更重视的是对《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改造。事实上,业内人士都知道,引进境外节目模式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本万利的“生意”,境外节目引进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创新显得很重要。
“我们曾经在研究原版节目的时候就发现,韩国版的节奏偏慢,在任务布置上更多的是找食材和做饭,所以我们在节目制作的最初,就决定在剪辑节奏、任务布置上和原版有差异。”谢涤葵说。
比如他们选择拉长拍摄时间。韩国版两天一夜的拍摄行程被调整成了三天两夜。在地点选择上,中国版也倾向于一些艰苦的地方,譬如沙漠、山村、海岛等,试图在一个有紧张感、陌生感的地方,去观察明星爸爸和孩子的反应。
“作为一档亲子互动趣味成长的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给国内电视展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引进’不等于‘照搬’,《爸爸去哪儿》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谢涤葵对记者说。他认为,当下不必“谈引进色变”,因为引进是一个吸收精华、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和整个国际电视界接轨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积累和消化,要经过电视思维的加工和重组,构建出自己的风格和意义。
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尽管综艺一直被看成是“女人菜”,但以父爱为主题的《爸爸去哪儿》显然对男性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差。有视频网站统计,《爸爸去哪儿》(海岛篇下)单期节目的“爸爸粉”的年龄覆盖已经横跨“40后”至“00”后,主体观众聚集在18-24岁之间,即覆盖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的学生人群。而25-45岁群体亦占领了重要比例。25-45岁,恰好是当父母的年龄,或者是将要做父母的年龄。对于这个年龄的观众来说,这个节目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妈妈经”“爸爸经”大讨论
有着4岁儿子的“80后”母亲张爽是《爸爸去哪儿》的忠实粉丝。每次看节目的时候,她经常会从明星爸爸和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生活中种种相同的境遇。事后还会和身边的其他妈妈们一起讨论,念起各种“妈妈经”,尤其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在的父母们往往以‘工作忙’等为借口,放弃对孩子的教养。在这点上,明星爸爸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都是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但都能认真、细心地对待小孩子的每个小问题,给孩子耐心的引导。”张爽说。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爸爸去哪儿》让许多和她一样的年轻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角色缺失。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这档节目所引发的,不只是关于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讨论,还或多或少承载起更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功用,有助于推动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的现代性转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安琪表示。在她看来,“爸爸去哪儿”其实是一句诘问,传递了家庭育儿父亲不宜缺位的现代新观念,也注定将掀起一场讨论“父亲角色如何重建、亲子如何共同成长”的热潮。
想来一次父子的单独旅行
角色的重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当下做起最重要。
作为《爸爸去哪儿》的拥趸,罗俊是一个年轻爸爸,儿子与kimi年龄相仿。同样都是老爸,同样都是古灵精怪的萌孩子,同样都是面临着与孩子相处和教育的问题,在林志颖、田亮、“黑米”、“森碟”们的身上,他看到太多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影子。
“抛开节目中那些老爸的明星身份不谈,当他们和孩子面对一些小难题显得束手无策时,当他们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来哄时,当他们循循善诱地试图给孩子讲道理时,他们已经不是什么明星和‘星二代’,只是一对对普通的爸爸和孩子。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些喜怒哀乐,同样也正在每一对适龄的父子身上发生。”
罗俊总是在想,如果真的换成是自己带着孩子遇到那些场景和任务,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应该也会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很好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节目。那么,不如趁早突发奇想,不听妈妈和老人的念叨,单独带着自己的宝贝来一次属于父子的单独旅行吧。”
看孩子们走近社会的过程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些什么。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导演李安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电影,也适用于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最火的电视节目,归根结底莫过于此。
每个人在节目上找自己的某一个影子。36岁的软件工程师彭卫中与太太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小朋友的天真、可爱和童趣,也看到了小朋友在适应不同环境时的不适、不安和抗拒。童言无忌,童言无欺,赋予该节目非常不错的真实性,让节目非常感人和温馨。”
“70后”的女性观众赵晓霞坦言,虽然很反感节目组打出主观支配孩子感情的画外音般的字幕,但孩子们的童真还是会将她拉到电视机前。“看Kimi因为不愿意单独出任务而难过那集时,一向泪点甚高的我,竟被这个不到四岁半的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害怕戳中泪点。或许这正是节目吸引我的地方:看孩子们走近世界的过程,有泪水、欢笑,也有妥协、无奈,就像曾经的我们。”
一个节目的连锁效应(观影)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现象级”节目,不仅引发全社会关注,带来一系列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带来了一连串的经济效应。“星爸萌娃”的风潮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影响。
亲子旅游产品受欢迎
除了亲子元素和强大的明星阵容外,《爸爸去哪儿》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众不同的户外探险经历。不仅让爸爸和萌娃人气大增,也让节目录制的外景地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据某旅游网站统计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社区内日均检索“亲子游”的次数是以往日均的10倍。目前已有多条与《爸爸去哪儿》相关的旅游产品上线,包括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坡头、云南普者黑、山东威海荣成等。一些当地的旅游部门也表示,已经做好准备,迎接“爸爸们”带来的旅游热潮。
童装销售火爆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节目中的父子装、父女装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商场里,一些知名成衣品牌趁热打铁推出亲子装商品,想方设法地追赶这股“亲子消费”的潮流。与专业童装品牌不同的是,这些服装从款式到用料是完全按照成衣比例进行缩小的,所以价格并不便宜,最普通的一件童装马甲也将近千元左右,不过据了解,亲子装近日来一直很畅销,童装销售更是异常火爆,并没有因为昂贵的价格而受到影响。最后一期节目是一场雪乡之旅,虽然还未播出,但是五对父亲及子女的冬季服饰搭配已经再次掀起了热潮。
掀起网购热潮
据报道,《爸爸去哪儿》播出的第二天,某网站就打出了“爸爸去哪儿”同款产品的广告,节目中明星孩子的服饰装备成了模仿对象,“爸爸去哪儿”几个字成了购物网站的最热搜索词,其中以亲子装和背包最为热门,节目中几个小朋友穿的同款服装、鞋子、使用的箱包、玩过的玩具,甚至连吃饭用的碗筷都成了热卖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类似同款的上千件产品。这股“爸爸风潮”在电商行业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广告商趋之若鹜
《爸爸去哪儿》在未播出之前并不被广告商看好,从第一期节目中可以看出,里面的广告并不多,可到了第四期,连奢侈品的广告都上来了,可谓蜂拥而至。据报道,就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季招标会上,某商家以近3.12亿元的赞助费摘得了“爸爸”的独家冠名权。在网络播放平台上,广告战也已经全面打响,特别是网络首席冠名、特约赞助等战略级合作伙伴权益,引发包括食品、饮料、日化、汽车、家电、鞋服、IT等行业30多家重量级广告主异常激烈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