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2018,35(6):101~102贵州省花生种植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杨克相,唐容,吕建伟,成良强,胡廷会,王军。(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摘要]为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从发展进程、品种特点及选育情况、主要栽培模式、遗传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其当前的发展实际,提出充分利用贵州花生资源丰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成熟的优势,大力推进耐阴性种质选育、优势蛋白质花生品种培育的发展建议。[关键词]花生;种植业;品种选育;品质改良;贵州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地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重点扶贫支持的地区。由于传统种植业存在劳动力投人大,效益低等不足,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改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对于贵州产业发展和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而花生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作物,亩值效应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一直以来,贵州的花生研究从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栽培模式探索等多个方面对贵州花生种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现了花生从20世纪80年代的80千克/亩提高到90年代中期的140千克/亩,一系列新的花生品种被培育出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为贵州花生种植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今后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笔者对贵州花生种植的发展进程、品种特点及选育情况、主要栽培模式、遗传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并结合贵州花生种植业发展的实际,重点从花生品质改良和品种培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1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现状1.1产业发展历程记载显示,贵州省花生种植历史已有300余年,最初主要分布在低热河谷地带,解放初期种植面积约2.25万亩,单产约80千克/亩。新中国成立后,我省花生发展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2]:1)1950~1958年的持续发展期,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单产仅为65千克/亩,总产o.98万吨。2)1959~1973年的生产徘徊期,面积和总产与第一阶段持平。3)1974~1982年的回升发展期,种植面积18万亩,总产量1.4万吨。4)1983~1990年的可持续发展期,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量3.6万吨,单产约80千克/亩。5)1991~2000年的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70.5万亩,单产突破110千克/亩,总产量6.5万吨。6)2000年以来的高效发展期,育种目标开始多元化,从追求产量到优质、丰产、广适、多抗且易收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讯作者的转变,亩产超过240千克[3]。

花生研究者们经过多年努力,使我省花生种植业发展的落后局面有所改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一系列花生品种。1.2品种特点与选育情况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的花生品种主要以兴义扯为主,作为重要的地方品种,其具有籽粒小、口感好、气味浓郁等特点,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上。受品种单一和种植时间长的影响,早期的花生品种出现严重退化,表现为产量低、抗性和品质均较差等不足,使花生的种植面积出现减少的趋势,急需优势的花生品种[4]。贵州省油料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了花生的新品种培育工作,根据贵州省土壤贫瘠、质地粘重、类型多样、海拔变幅较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优质、丰产、广适、多抗和易收获的育种目标。并结合贵州省花生地方种质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特点,通过优势基因聚合和人工鉴定选择[5],先后培育和推广了中花四号、黔花生一号、黔花生六号等,有效解决了生产上花生抗性差、产量低的问题,使我省花生面积从90年代初的45万亩扩增到2016年的90万亩,单产也迅速提高到240千克/亩∽J。在此基础上,针对我省阴雨寡照较多的气候特点,以耐阴性作为选育指标,从植株形态、叶片结构、光合作用等方面揭示了耐阴性花生种质的特征特性,提出了贵州省花生耐阴性研究的思路和实践价值N],为贵州省花生育种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3主要栽培模式贵州传统花生种植主要以净作为主。其中铜仁地区的花生产业一直作为该地区的优势经济产业,2000年的种植面积达3万亩[7]。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经果林已成为当前贵州省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面积不断扩大。而花生需水量少、耐旱性强[8],因此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花生套作小麦、花生套作玉米、花生套作幼龄经果林为主。另外,随着近年贵州省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茶叶已经成为结构调整和扶贫长效产业的代2018—1卜19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项目(CAR孓13一贵州综合试验站);贵州省农科院青年基金项目”特异种质关岭野花生的鉴定与利用研究”[黔农科院青年基金(2018)11号]杨克相(1984一),女,助理农艺师,从事组织培养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工作。E mail:ykxxllnc@163.com王军(1972一),男,研究员,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E—mail:962162398@qq.com万方数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