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又称浮蝶儿,其翅膀上的鳞片就像屋瓦一样排列整齐,它们具有防水功能,还能吸收阳光能量,多彩的鳞片组成了蝴蝶翅膀上多变的花纹。”近日,记者走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农科院蝴蝶生态科研展示温室,一群蝴蝶就飞到了肩膀上。
玉带凤蝶、枯叶蛱蝶、金斑蝶等在花丛中飞舞,这也是省内首家活体蝴蝶展示馆。南京市民王先生带着儿子来观赏蝴蝶,孩子伸出手指,蝴蝶便落到他的手指上,一点也不怕人。王先生说:“从前带孩子去看的蝴蝶大都是标本,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的蝴蝶,而且一点也不怕人,真是太神奇了!”
蝴蝶往往飞舞迅速且见人就逃之夭夭。为何这里的蝴蝶不怕人?省农科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博士李宗男介绍,原来,江浙地区活体蝴蝶园十分稀缺,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在本省因地制宜建造了首家活体蝴蝶馆、研发高效蝴蝶人工养殖技术,团队为此特意挑选出颜色鲜艳、飞行缓慢、不怕人的蝴蝶,并通过野外调查和生态学实验了解蝴蝶的习性、生长环境及适合的光照、温度、湿度,最终通过一代一代的选育形成蝴蝶的驯化,来参观的社会公众只要伸出手,蝴蝶就能飞上来,方便人们近距离观看。
“小小的蝴蝶身上竟隐藏着神奇的科技元素,它们的翅膀能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还能够自动调节温度,为研究仿生材料提供思路和借鉴。”李宗男介绍,展馆里,温度、湿度都按蝴蝶的习性严格把控:夏天温度最高不超过33℃,冬天温度最低不低于15℃。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蝴蝶,还能看到它们繁育、成长的全过程。
蝴蝶的身上,有着人类科技为之着迷的地方。李宗男介绍,蝶翅除了防水外,还能捕获太阳光,进行热量的转换,就好像太阳能的光伏电池一样。更为奇妙的是,翅面上有的鳞片主要功能为产生热量、升高翅温,有的鳞片主要功能则是辐射制冷、散逸热量。所以蝴蝶一直以来就是仿生界的宠儿,它们五彩斑斓的翅更是仿生科学家的研究重点。同时,蝶翅上斑斓的色彩变化,还被人们应用到新型防伪技术上。
“让青少年零距离与蝴蝶接触,增进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激发青少年勇于创新、学以致用的科学创造精神。”李宗男说。
“科研展示温室分农业信息馆、蝴蝶生态馆、蔬菜栽培馆、高新豆博馆、杜鹃花馆、草莓馆等6个场馆,依托农科院农业休闲、果树、农业信息、蔬菜、经济作物等研究所,既承担国家项目,开展日常科研工作,又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科研成果的示范展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管理处处长艾玉春告诉记者,城市里的农田稀少,为帮助社会公众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科学知识,感受农业之美,因此建设了温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科学氛围。
“整合农科院科研优势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拓展科学实践渠道,创新科普活动形式,立足科技创新资源,以‘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艾玉春介绍,“我们有义务把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去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接受度,让人们亲身感受农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