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不要过分迷恋野生、土、原生态这样的词。
现在农产品的宣传一旦加上“土”、“原生态”这样的词,就感觉和高贵、稀有、纯有机生产挂钩了。“野生蜂蜜”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宣传中脱颖而出,成为蜜中娇子,从扶贫帮困到脱贫致富,从沿途零售到线上平台热销,这口仙气愣是从长白山吹到梵净山,无一不在吹捧野生、桶养、原生态、一年只割一次这样的做法,感觉蜂就得养桶里,蜜就得是野生的,取法就得用古法割蜜……我不禁在想,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水分?
可实际上,传统技法,更多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在1850年以前,蜂蜜的生产确实都是古法的,那时的养蜂效益很低,一箱蜜蜂的年产量只有3-5公斤蜂蜜和将近1公斤的蜂蜡。在欧洲,养蜂技术被遍布各地的神职人员垄断,收获的主要目标也并不是蜂蜜,而是蜂蜡,那是教会专用蜡烛的原材料,很金贵,得千方百计省着用。在东方,东北广阔森林里的野生蜂蜜,和貂皮、人参、鹿茸一起,历代都是给皇室进贡的贡品。
人类天生对甜味有着痴迷的追求,而蜂蜜是自然界少有的甜味来源,滋味美又易于直接吸收,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推崇蜂蜜的根源。
但几千年来蜂始终养在空桶、空心木段、陶器甚至墙壁中,这些器具很难打开,内部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因为蜂巢会和容器附着在在一起,取蜜就要毁巢,蜂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恢复,这也是一年只取一次蜜的真实原因,一年一桶也就3-5公斤而已,生产效率极低。即便某个农户真的养了100个这样的木桶箱,一年也产不了1吨蜜,那些动辄日销量就成百上千的“土蜂蜜”有多少概率是真的?估计用意蜂蜜冒充的都算是良心吧!
原始养蜂业的改变源自1857年,这一年美国人郎斯特罗什发明了活框蜂箱,内部的蜂巢可以活动,很容易取出、放入蜂巢,查看蜂群内部非常方便,再也不用毁巢取蜜,活框蜂箱与随后发明的巢础机和分蜜机一起被称为蜂具的三大发明,让蜂巢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而正是这些养蜂工具的使用,此举奠定了现代养蜂业的基础,使养蜂生产出现巨大的飞跃。这种新式养蜂法要在1912年后才逐渐在中国推广。
蜂箱内部是一张张规格相同的有木框固定的蜂巢,方便加入、取出、检查蜂群
桶养蜜蜂的内部,每片蜂巢大小各不相同,不能补充、移动、互换,取蜜等同于毁巢
真正的野生蜜蜂一窝端,连树都不能幸免,痛心呀!
有人说,活框箱是为了多产蜜,把蜜蜂当成了奴隶,直到累死为止,是在伤害蜜蜂。可是活框蜂箱的出现不仅仅是追求产量,用活框蜂箱养蜂才是真正的保护蜜蜂。
蜜蜂巢是多功能的,同时兼有储蜜、储花粉、培育蜜蜂幼虫这三大功能,因此自然状态下同一张巢脾上会天然存在蜂蜜、花粉、蜂卵、幼虫、蜂蛹的,人工饲养的蜜蜂,尤其是意蜂,因为群势很大,生产季节可以架上两层蜂箱,上层用于储蜜,下层基本只供蜂王产卵,即使有少量存蜜蜂农也不会取,这样既可以方便日常管理,还方便了取蜜,尤其是上层巢房中没有幼虫,可以大胆摇蜜,而且摇出的蜜会很纯。
你可能会问,蜂王怎么能管得住,它自己不会取上层产卵吗?蜂王当然上不去,因为两层箱之间放置了隔王板,隔王板是一个充满空隙的竹板,相当于一张网,因工蜂个头小,蜂王个子大,隔王板的合适孔径会让工蜂刚好能通过,而蜂王刚好钻不过去,实现上层蜂巢只存储蜂蜜的目的。同时,后腿携带花粉的采集蜂,也会很不愿意钻隔王板,因此,上层蜂巢中会只有蜂蜜,连存储的花粉都很少。
说了这么多,下面就讲到了重点。如果不隔开蜂王,正常的巢脾上会这样:
常见的巢脾上通常会天然共存着蜂蜜、花粉和各阶段的蜜蜂幼虫
因此,原始状态下,或者说桶养的蜜蜂,内部就一定会是这样的,巢脾上不仅会分布着蜜,还有大量的花粉、卵、幼虫、蜂蛹等“后备蜜蜂”蜂蜜分布在巢脾的上部和四周,繁殖区分布在中下部,繁殖区和蜂蜜之间会用来储存花粉制作蜂粮,这样的布局既可以为繁殖区保温,还能方便工蜂用蜂蜜和花粉哺育繁殖区的幼虫。
“生态蜜”宣传中经常能看到的“徒手挤蜜”的场景,杀鸡取卵还不卫生
但原始状态下的蜂巢四周因没有木框架固定,无法用摇蜜机将蜂蜜甩出,只能将蜂巢捣碎将蜂蜜挤出,你没有看错!就是捣碎!最终会得到混着花粉、蜡渣一些幼虫体液……的粘稠蜂蜜,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都是徒手的……,为什么不戴手套呢?因为蜂巢上有蜂蜜,一旦沾上会很滑很滑,徒手都抓不住蜂巢,更何况戴着手套去抓,过程可想而知。因为蜂蜜里总是一些花粉、蜡渣等杂质,因此土蜂蜜也总呈现出一种“浑浊”的既视感,完全不同于摇蜜机分离出的清亮透明的“分离蜜”,可笑的是,这种差异竟成了土蜂蜜的鉴别特征之一。
由此声明,我不是在诋毁木桶养蜂和所谓的“生态养蜂”,但是细究起来就是这样。经过这样的操作,再好的蜜源、再环境优美的生态,这样的取蜜方式都会被“卫生状态”给毁掉。
网上经常能看到的木桶蜂箱取蜜宣传图片,可以看到蜂巢中储蜜所占的比例,剩下的都是繁殖区,遍布蜜蜂卵、幼虫和蛹,取这样的蜂巢,能得到多少蜜?又有多少“蜜蜂幼崽”要遭殃?
每次看到网上这样的取蜜图片,我都会很心痛,看看自然蜂巢内部繁殖区和储蜜区的面积比例,这种堪称杀鸡取卵的“毁巢取蜜法”究竟杀死了多少蜜蜂幼崽?又毁了多少蜂巢?这群蜜蜂今年还能熬到过冬吗?
当然有很多人肯定也会反驳,说“只取蜜,幼虫还会放回去的”,但是要知道即使放回去,蜂巢的结构早已破坏,蜜蜂短时间内很难修复,幼虫和蛹也都离开蜂巢了一段时间,发育必然受到影响,这也是木桶养蜂声称一年只取一次蜜的原因,因为今年这群蜂能恢复过来都难。
在“科学发展观”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多少不了解真相的人还在大力推崇这种落后的原始方式。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野生蜂蜜和人工养殖蜂蜜无法分辨,也没有辨别的必要。网络上有很多鉴别野生蜂蜜和人工养殖蜂蜜的方法,但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区别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蜜蜂根本就没法区分野生还是家养的。
难道中蜂飞进了诱蜂桶里就是家养蜂了吗?还是意蜂分群时逃到了野外就是野蜂了?总之,野蜂和家蜂没有任何区别,也没用定义进行科学区分。
外行人觉得中蜂蜜就是野生蜜,意蜂(西蜂)蜜就是人工养殖蜜,但中蜂一样有活框饲养,西方蜜蜂在伊朗、土耳其、非洲也普遍用木桶饲养。即使号称的野生饲养方式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还有不同的等级:
1、完全野生(纯粹从深山老林里的树洞或者岩洞里毁巢式采集的);
2、基本野生(放置诱蜂桶在野外获得蜂群,或者蜂群放在野外就地发展,完全不受人为干扰)
3、半野生(诱蜂桶挂在房檐下,号称一年取一次那种)
……
总之,只要不是养在专业活框蜂箱里的,就能和“野生”去沾边。和野生沾边了就和稀少沾边了,和稀少沾边了就傍上“值钱”的大腿了。
人类驯化了很多动物,从大个头的牛羊猪马,到小个体的鸡猫兔蚕,其与野生现成的野生种都有明显的区别,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驯化的动物一旦离开了人类,多数基本很难独自生活,但蜜蜂绝对是个例外,我一直认为: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蜜蜂,倒不如说是人类通过长时间研究透了蜜蜂种种的生物学特性,制造出了符合蜜蜂生存的工具(蜂箱),从而留住了蜜蜂。蜜蜂永远都是要飞出去劳动的,不会因为人类每天饲喂蜜糖就不飞出去采蜜,也不会因为人类贿赂它就不会蜇养蜂人,从这一点说,蜜蜂永远都是野性的。
作为正常的养蜂人,是非常爱自己的蜜蜂的,平时操作也会小心翼翼,不会让蜂王和蜂群受一点点伤害,巢箱(底箱)会让蜂王安心产卵,上层专门用来取蜜,之间会用隔王板隔开,上层蜂箱里的蜂巢,就会得到满满的蜂蜜,易于采收而且非常漂亮,简直就是艺术品:
今年6月的继箱(上层箱)里的漂亮封盖蜜
2022年7月,本人实验的“浅继箱”得到的大块蜂巢蜜
这样的蜂巢,用利刀切开封盖,再放入摇蜜机中,只需2分钟就能将大部分蜂蜜甩出,经过滤网简单过滤,就是非常纯净的蜂蜜了,干净又卫生,脆弱的蜂巢四周因为有了木框的保护,坚固还规整,可以很容易放在摇蜜机中,整个过程不会对蜂巢造成任何损害,可以再次放回蜂群,如果蜜源条件适宜,大约7-10天又能得到一张充满蜂蜜的蜂巢,大幅提高了巢脾的利用率,产量也是原始方法不能想象的。这样既保护了蜜蜂,不干预下层蜂王正常产卵,蜂量是桶养状态的2-4倍,这促进了蜂蜜的高产,又提高了蜂蜜的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少数的、多高档的取蜜方法,其实这才是我国90%的蜂农最普遍的生产写照呀!正常的蜂蜜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反而由于市场上极少数所谓的“生态蜜”、“木桶蜜”、“纯野生”的噱头宣传,把我们正常普遍利用活框蜂箱生产的蜂蜜说成了“异类”,甚至是劣质蜜的代名词,这才是目前养蜂业最大的悲哀。
码字不易,养蜂人也不容易,如果您觉得我说得在理,还望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