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五头牛 致富有奔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哞……哞……”近日,记者走进广河县官坊乡石磊村村民马成录家里,他家的牛正低沉地叫唤着。
“没事,来了陌生人,牛有点害怕。”马成录一边笑着,一边打扫着圈舍。他指着一头小牛犊说道:“这头牛犊刚生下3天,就是叫唤的那头母牛的‘孙女’,估计她想保护自己的小孙女吧。”
这头保护欲这么强的母牛,是当地政府2017年发放给马成录这个贫困户的“扶贫牛”。
不到两年,1头牛就变成了4头牛,马成录咋会不高兴?农村老人们常念叨“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他家今年就可以提前实现。他说,这都是政府给他选的牛好。
要让“扶贫牛”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牛”,广河县立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把基础母牛奖补政策落在一个“实”字上。
奖补要“实”。广河县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试点推行基础母畜奖补工程,按照贫困户奖补6000元、非贫困户奖补5000元的标准,整村实施基础母牛奖补项目。同时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对未脱贫户和2018年脱贫户每户发放2.6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2014年至2017年已经脱贫的农户根据其精准扶贫贷款情况,发放2万元到2.4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发展母牛养殖。另外,广河县还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奖补工程,对养殖基础母牛2到4头、育肥牛5到9头、育肥羊10到29只的养殖户,贫困户每户奖励1000元,非贫困户奖励500元,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养殖积极性。
购牛要实。虽说都是“扶贫牛”,但品种不同、大小各异,挑牛、买牛、运牛的责任就十分重大。为此,广河县在推进奖补项目的过程中,要求各村成立购牛小组,召开购牛小组筹备会,让村民推选购牛代表并进行公示。购牛代表前往本地或外地的合作社选牛,与卖家议价,对每头牛称重计价、佩戴耳标。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养殖户们个个都放心。
发牛要实。购牛小组出发前,村民们每户在奖补资金的基础上,上交了5000元自筹款,初步按照1.1万元价格购牛。母牛发放时,一牛一价,村民们抓阄选牛,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交易。马成录2017年抽到的这头母牛重达453公斤,个头大,最终他补交1700元,以1.27万元价格购买。每户群众领到牛后,都建立了详细的“牛档案”。“牛档案”上,账目明明白白,货真价实,还有农户和母牛的“合影”,村民们都是欢欢喜喜领牛回家去。
养牛要实。为了让家家户户的“扶贫牛”得到科学的饲喂管理,各村在发放基础母牛前,都要召开养殖培训会,给村民教授饲养技术和防疫方法。2016年,广河县成立了基础母牛管理工作站,专门负责全县基础母牛奖补发放方案制订、基础母牛采购及引进发放、母牛档案管理、母牛冻精输配和养殖技术培训等工作,为村民们提供全程服务。
目前,广河县共投入资金1.69亿元,在51个贫困村和12个山区边远非贫困村奖补基础母牛12804头。全县牛存栏达11.25万头、羊存栏达125.3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大县。
政府政策好,马成录家的牛也很“争气”。2018年,他领到的基础母牛生下了2头母牛,今年6月底,牛二代又产下牛三代。卖掉产下的这些牛二代、牛三代,马成录可以获得近3万元的纯收入。
在此期间,马成录又用产业到户扶持资金购买了两头能繁母牛和两个小牛犊,家里的大小牛加起来一共8头。马成录说,他家这个牛棚现在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牛银行”了,每天都在“增值”。
“前两年在外面打工,一年忙到头能带回来2万元算不错了。现在得供两个孩子上高中,亲戚朋友那儿借了不少钱,总不能一直东拼西凑过日子吧。”马成录坦言,“还是政府政策好,我现在安心在家搞养殖。牛养好了,卖个好价钱,欠的钱能还清了,孩子学费也有着落。去年我家顺利脱贫了,今年还要接着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