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农业带头人发展现代专业合作社小记

他是律师,却回乡甘愿当农民;他在外边小有成就,却不惜倾囊而出,带着村民搞现代种养业;种了半辈子地,本可以安稳和老伴享受生活,可他偏要继续在土地上折腾……他们是乾县一批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的“执着户”,他们请专家、讲科学、弄创新,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带领当地村民一起致富、增收,把先进、绿色、环保、健康的种养理念一点点渗透给当地村民。而像他们这样在土地上的“执着户”在乾县也越来越多。

不当律师当农民,黄土地上把头带

布鞋,T恤,带泥的裤脚,一个草帽顶头上,7月22日,在乾县大杨镇大杨村的绿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8岁的张鹏炜和村民正忙着在地里拔草,顶着日头,汗一滴一滴从他的脸颊流下,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已经坚持了700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原来,张鹏炜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曾经从事了5年的律师工作,然后又投身于高压电器的生产行业,在西安经营着一家优秀的福利企业,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可是就在他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却做了个谁也没想到的决定,“回村,种地。”“我就是农家子弟,觉得自己应该接地气,所以选择回乡,想带着村民一起种地,主要是科学种植,绿色种植。”张鹏炜说,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份“健康事业”。

2014年,他回到大杨镇大杨村,创办了农业合作社,培养了100多名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带头人,还建立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张鹏炜说,合作社的发展理念就是强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引领百姓发展生态农业。

“目前,我们基地有美国紫薇、红叶石兰、樱花、碧桃、国槐、银杏、皂角等花卉植物,大棚里种植有圣女果、草莓、甜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绿色蔬菜,全部为绿色食品。” 张鹏炜向记者介绍,如今,绿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拥有耕种面积1000余亩,具有五大农业板块“绿化苗木区”、“设施蔬菜区”、“设施果业区”、“养殖区”、“农业观光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使传统农业走向新型化、高端化、现代化。

“求经”不怕路途远,带着村民一起闯

“不种地,不知种地难;不养殖,不知养殖苦。”和张鹏炜一样,35岁的李宝辉也是在外打拼多年后,回村抄起了镢头。2011年,他在灵源镇孝义村成立了三辉农牧专业合作社,是集蔬菜、果树、牧草的种植、贮藏、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合作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需要的是既有品质又价格合理的新鲜蔬菜,所以成立合作社之初,我们就对蔬菜的种植品种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李宝辉说,他们根据气候和土壤的特点,去山东引进了一批优质的蔬菜种植品种,一边从生产中求取经验,一边从经验中取得成功。

收获总伴随着困难, 2016年上半年由于气候异常,管理和技术上的失误,合作社西红柿总产减少了六万多斤,造成了一定损失。合作社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技术管理。

如今合作社销售渠道广泛,蔬菜销售遍布8个县级城市和100多个乡村,合作社每年还聘请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培训,提高自主生产技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有了稳定的种植业基础,我们同时还发展养殖业。”李宝辉说,起初饲养生猪,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市场变化,养殖并不成功,“我和有经验的村民多次外出考察,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引进山东的先进经验和品种,饲养莱芜黑猪,依托自己种植的蔬菜、中药为饲料,让莱芜黑猪在我们乾县也能安家落户。”

发展团体意识,让种植迈向科技化、标准化

“说实话,靠传统方法种地,种得再好,一年也刨不出几个钱。所以,现在很多农村人宁愿外出打工,都不愿在家种地。”种了一辈子地的刘新志说,他就想,他能不能把大家的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不愿意种的,可以托管给他,他来种。

说干就干,2012年,在乾县老鸭嘴村,刘新志成立了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48名,农业机械84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流转经营土地350亩,托管土地3260亩,每年机械化耕、种、收、管作业面积4.1万亩。

刘新志说:“过去挣钱都是给自己挣,现在发展专业农机合作社,是为了更好地为咱农民服务,用更加科学的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刘新志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的大方向,利用前几年农机合作社入社成员多,基础坚实、信誉度好的优势,在周边种植户中,组织机手、种田大户、科技种田户,分期外出参观学习周边设施农业、规模农业、一村一品,提高成员境界和科技意识,聘请农机专家和农学专家对社员进行定期培训。近年来,他们共计培训20多次,带动周边三镇28村种植迈向科技化、标准化。

光种地不行,更要敢于创新,刘新志先后和县农技站、县种子站、县农机站合作建设千亿斤粮食高产创建项目、陕西省小麦良种实验示范项目、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高标准示范田,实施统一种肥、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播期、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化耕种、收的“五个统一”原则。

“我就是想依托良种供应、良方试验示范、新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小麦、玉米机械化耕、种、收、管作业。开展现代农业和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努力把农机和农艺结合起来,实现小麦、玉米现代化种植。”刘新志说,他希望,这种理念能被更多的村民认可、接受,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把自己的良田越种越旺。

本报记者 马沅聪 实习生 李孟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