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早晨,56岁的杨俊敏就在自家的蝎子养殖大棚里忙碌起来,一边给蝎子投喂饲料,一边查看蝎子长势,一抓一放,动作驾轻就熟。看着养殖池里蝎子翘着长长的尾巴爬上爬下,杨俊敏喜滋滋地说:“目前,我承包了7个大棚养殖蝎子,一天工作量也就半个多小时,喷喷水、喂喂食,半年以后就能收入1万多块钱。”

在礼泉县昭陵镇牧鹿村活蝎养殖基地,每一座大棚里都生活着上万只蝎子。走进蝎子恒温养殖大棚,一股温热的麦糠气息扑面而来,由水泥墙隔成数个小“房间”整齐排列,掀开上面的遮盖板,就能看到四处攀爬的蝎子。

“这个蝎子现在是个‘孕妇’,再过上半年之后它就开始产仔,一次产30至50只,喂得好的情况下,6个月之后就可以长成成年蝎。”杨俊敏介绍道。

杨俊敏给蝎子投喂的饲料原来是黄粉虫,俗称“面包虫”,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17种氨基酸,可以做动物饲料,是蝎子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我特意空出来一间房子用来专门养殖黄粉虫,麸皮、苹果等就是黄粉虫的主要蔬菜食材。”杨俊敏说,黄粉虫是蝎子的高蛋白食品,蝎子吃了之后,可以增强免疫力,生长速度特别快。

2019年,牧鹿村流转土地5亩,建立活蝎养殖大棚基地,并成立礼泉县昭陵镇牧鹿村股份经济联合社。随着蝎子养殖规模的扩大,还将本村的养蝎能人召回,增强发展特色养殖业的技术保障。促进蝎子产业向多角度多层面快速发展升级。

基地负责人杨迎广说,如今,活蝎养殖大棚65个,占地规模45亩。年直接经济效益11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

“小蝎子”已成了牧鹿村增收致富的“大宝物”。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晶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