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重楼是不是骗局_致富经重楼种植视频_种植重楼的前景如何

天全县老场乡六城村是天全县的贫困村之一。在脱贫攻坚中,该村确定发展重楼种植产业。这个决定,和村里的一个“土专家”有很大的关系。村文书李志萍说:“因为我们有个‘土专家’,所以我们敢种植发展重楼。”

一个“土专家”能让村民如此信任?他是谁?他做了什么?

6月12日,在六城村2组,记者见到了“土专家”李国芳——中等个子,黝黑偏瘦,白底紫条T恤,裤管高高挽起——常见的农村中年男人形象。

近日,李国芳在重楼种植基地查看重楼长势。

十年琢磨

农民变身“土专家”

1993年,李国芳在离家50多公里的杉木山上看见了野生重楼,长得又多又好。当时,市场上的重楼4.4元一公斤。他邀约两个村民在山上挖了三天;下山后,以3.6元每公斤的价格卖掉;卖完后三人平分,每人分得80元。当时,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一天工钱也就5元左右。

李国芳琢磨着把野生重楼移植回家,人工种植。他移植了一分多地的重楼,每天除草、浇水、施肥,精心管理。可是重楼苗一天一天变黄、干枯。

整整三年,每年如故。失望之下,李国芳外出务工。但每年回家,心有不甘的他依然会移植几株野生重楼栽在房前屋后,“不抱希望,几乎就是碰运气的心态。”

有一年春节回家,李国芳发现有几株重楼成活了。“这证明重楼是可以人工种植的。”他开始思索,为什么这几株重楼活着,而其他的死了。

他跑到重楼地里,刨开湿润的泥土,想着山上树阴下、杂草里生机勃勃的重楼,琢磨它们的共同点。他突然发现,这些长势不错的重楼,都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重楼喜阴,他有了第一个结论。

2002年,他按照自己的结论,在阴湿地种了一分多地的重楼,并毫无保留地和一位邻居分享自己的发现。当年,两人的重楼长势喜人。李国芳的一分多地重楼在次年收获后,卖出5000多元。

在后来的重楼种植过程中,李国芳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观察、思考,渐渐地,他对重楼的病虫害防治、高产种植等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村里种植重楼的人渐渐多了,大家有问题都去找李国芳,都知道他懂技术,都知道他会和大家分享他的技术。

“土专家”名号由此渐渐叫响。

一朝闻道

“土专家”变成理事长

如果说,李国芳之前的探索更多停留在个人爱好、个人财富上,那么,现在的李国芳,则更多在思考全村人的发展。他愿意并身体力行,成为村里重楼种植的带头人。

改变源于2013年,他遇到了高晓明——当时天全县工商局对口帮扶六城村的干部,后来成为六城村第一书记。

“他说,你们种植重楼很成功,但单打独斗不行,要联合、要做大、要做好,你们应该成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品牌。”李国芳说,以前他只琢磨自家的“三分地”,从来没想过建立合作社、打造品牌,高晓明的话打开了他的思维,让他一下子看清楚了前行的路。

在高晓明的帮助下,2013年6月18日,众汇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李国芳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他开始站在合作社的角度去思考产业发展的问题。

无私奉献

造福村民带头人

2014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高晓明采纳李国芳发展重楼助力脱贫的建议,并支持、帮助他建立起一个成规模的重楼种植基地。

种植基地规模多大,建在哪里,资金怎么来,谁来种谁来管怎么管,一系列问题让村民有的支持,有的犹疑,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李国芳和高晓明一起,反复挨家挨户做工作和召开种植户座谈会、户主院坝会等,最终做通2组村民的工作,将重楼种植基地定在2组毛坪岗的林地里。

2015年10月,基地开工建设,开始清林垦地;2016年1月5日,基地的产业毛路工程启动。

如今,100亩重楼全部下种,同时套种刺龙苞、春尖等生长周期短、经济见效快的作物。

为保证重楼质量和节省成本,李国芳带领村民到杉木山上挖野生重楼苗。高晓明每天天不亮就开车送大家去杉木山,天黑了又把大家送下来,义务做了几个月。

在高晓明眼里,李国芳很无私,无偿为村里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很强,最可贵的是,他愿意为村里的事情出谋划策,并带头实施。

谋划长远

高兴为大家做点事

目前,六城村2组的72户村民全部参与重楼种植,合作社成员增至111户。李国芳计划在三年后,将种植面积增加至500亩,覆盖全村农户。

除此以外,李国芳带领合作社成员,每月几次清扫村道,“重楼可以种植,也可以加工,还可以形成特色的乡村游。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把环境搞好,并提高自身的素质。有些发展目标,有点儿远,但能做到的要先做到,为以后的可能性做好准备。”李国芳说。

现在,走在六城村的道路上,道路整洁、院落干净,三两个村民围坐于村头树下喝茶聊天,悠闲自得。

“人这一辈子,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为大家做点儿事,高兴。”李国芳很开心村里的转变,更开心这转变里,有他的一份功劳。

雅安日报/北纬网实习记者杨亦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