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 记者 李全民)春回大地,各种花卉渐次开放,到处是一派春色满园的怡人景象,苍溪大地花香弥漫,色彩绚丽,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也进入了盛花期,金黄的油菜花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鲜花观赏、花籽榨油、花蕊食用……苍溪依托油菜花,从赏花到做大做全产业链。近年来,苍溪县大力发展粮油产业,推动油菜种植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业态结合,打造“油菜花”经济,成为惠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一朵油菜花,绽放“乡村花经济”春和景明,万物竞发。三月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在位于苍溪县高坡镇的百亩油菜花海,春风拂动,乡间泛起层层金色“花浪”,空气中弥漫着清雅的油菜花香,花海与蓝天碧水、整洁村庄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幅田园风景画,美不胜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赏花踏青。苍溪县高坡镇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地区。曾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旮旯”,却因为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站在高处,百亩油菜花田连成片,像油画徐徐铺展开来,黄嫩得刺眼。“在这里拍照,完全不用滤镜。我把油菜花照片放到朋友圈,获赞无数,还不断有人‘求地址’。”周末,苍溪县城游客李兰兰一家人慕名而来,在油菜花中打卡拍照,全家老少玩得不亦乐乎。“周末达到小高峰,每日游客约有上万人。
”高坡镇双凤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杨正荣说,近年来,高坡镇依托“油菜花经济”,以花为媒,不仅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还让周边的老百姓享受花经济带来的红利。一条产业链,闯出“乡村致富路”为了将土地最大限度整合,最大效益发挥促农增收作用。元坝镇金飞阳专业合作社根据植物的花期特点,进行错期栽种,油菜花期一过,正好全部栽成水稻和玉米。“赏花、种植,啥也不耽误,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赵小波笑着说。据悉,这个种植基地涉及元坝镇元宝、金高、玉华等村,干旱、少雨,不利于种植,半丘陵地区的土地让农民吃尽苦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曾经的荒山坡竟然引来了“金凤凰”。“一下子就流转了1万亩土地,合作社注册了10多个产品商标。乡亲们也进入合作社工作,一边挣工钱,一边收‘地租’,能在家门口就业,比过去强多了。”赵小波介绍,下一步,合作社将把种植经验及优良品种推广给农户,收购产出的油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一直以来,勤劳朴实的元坝人民积极发展油菜产业,春夏种植水稻,冬季种植油菜,“粮油”轮作的习惯至今已经保持多年,这里也发展成了苍溪县最大的“粮油”主产区之一。
截至目前,全县种植油菜36.44万亩,实现总产量5.64万吨。如今,元坝镇元宝村金飞阳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经济作物集约化的样板,也是苍溪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个缩影,真正做到了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一粒油菜籽,榨出“乡村幸福油”在元坝镇井岗村油坊内,崭新的生产线上,一颗颗饱满的菜籽,经过除杂、炒制、压榨、提纯、精炼等多道工序,变成一股股金灿灿的菜籽油从出油口流出,纯正浓郁的油香顿时飘溢坊内外。“我们引进的这套加工设备,采用的是物理热榨工艺,榨出的油营养成分流失少、清澈透亮、味道香醇。整个榨油过程只添加少许食盐,经权威机构检测,鲜榨油均符合二级食用油标准,品质和口感消费者都很认可……”说起油坊工艺,赵荟滔滔不绝。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去年,元坝镇召集驻村工作队成员、镇包村人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开会研讨,同时与在外经商人士商讨,决定立足实际,兴办榨油坊,推动油菜种植由“增产”向“增效”转变。“我们这里有种油菜的传统和吃菜籽油的习惯,很多年前我们镇上就有榨油厂,并且非常红火,我的榨油技术就是那个时候学的。包田到户后,老榨油厂撤了,村民们每年只能到外面去自寻加工。”榨油坊的老师傅赵强林说,如今村里的榨油坊又建起来了,村民以后榨油再也不用跑远路了,他也能在油坊务工发挥余热了。
榨油坊的兴建,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户榨油跑远路的难题,还解决了周边种植户油菜籽的销售问题。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近年来,苍溪县为了拓宽销售市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支持佳运粮油等粮油加工型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开发发芽米等新产品,通过“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与种植大户、专合社签订粮油订单。“我们与专合社和种植大户签订了收购订单,种植户们也不用担心粮油卖不出去挣不到钱。”苍溪县佳运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福映表示。据悉,苍溪县佳运粮油有限公司是苍溪集粮油购销、加工、销售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县内26户家庭农场、专合社签订了粮油种销合作协议。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产品成熟后,再由企业以市场价回收,年收购粮食1000余吨。从花海经济一路收获到金秋油籽归仓,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高效益。大家住在“画”里,收在“囊”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奔赴美好未来。(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王成栋 李婷/文 华小峰/图)春分过后,大渡河谷的阳光更加炙热。半个多月前,2018年才摘掉“穷帽”的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被社交媒体冠以“四川的虎跳峡”而突然走红。特别是全长约3公里的骡马道,沿途不仅能体验近1000米的垂直高差,还能俯瞰奇雄险峻的大渡河峡谷景观,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点”。然而,不管是古路村村民还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他们都有着关于未来的思考:古路村还能火多久?这种火爆,是昙花一现还是可持续发展?3月2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跟随一个旅游团,来到了古路村。古路村有了直通旅游班车后,每天都有徒步爱好者和游客来这里一日游。A 古路村的火排队上山的视频让来的游客越来越多3月21日7时10分,约定的登车时间到了。“上车啦!”成都太平园地铁站外的候车点,导游王建正在招呼游客上车。这是过去10天来,汉源人王建带领的前往古路村的第八个旅游团。这个40人的旅游团,前一天16时才组建完成。“到了!”时间快到11时,车上的人被一阵叫声喊醒。窗外,一侧是碧绿的大渡河水,一侧是刀削般的陡坡。旅游大巴刚刚停稳,游客们就一股脑奔向古路村入口。游客们蜂拥而至,源自一场突然的爆红。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前,他还主动邀请媒体为家乡“打广告”。当时,随着龙年春节假期的结束,古路村的日均游客量只有1000人次左右。3月8日是古路村爆红的关键节点。当天,网友“嗨呀童瓜”等人在微信视频、抖音平台先后发布“六大门派攻陷古路村”“四川人有自己的大峡谷”等短视频,点赞量迅速突破5万次。第二天,本名熊艺的成都抖音博主“泡泡熊”途经古路村山口,随手拍下游客排队上山的视频。一天之内,这条短视频收获了上千万播放量。此后,古路村周一至周五每天的游客维持在3000人次左右,周末达到8000—10000人次。村民的淳朴友善被网友视作“宠粉”王建率团出发前一个小时,郑望春的妻子常燕和弟弟常军就出了门。他们要抢在村里的保洁员到来前,把家门口的火把广场打扫干净。常燕的家位于古路村一组的半山腰居民点。游客需要花半个多小时走完骡马道桐梓林段才能到达。游客在这里小憩后,再挑战路程约两小时、呈“Z”字形的骡马道斑鸠咀段,最终抵达山顶的斑鸠咀索道。半个多月来,居住在这里的15户村民不约而同做起了生意。第一波游客还没上山,村民庆术莲便安排老伴李其学“再多烧两壶开水”,这是专门给过路游客准备的。3月12日,一位年轻女游客扭了脚,庆术莲邀请她来坐坐并送了一杯热水,后者兴奋地喊着“感谢老板宠粉”。
过了两天,有5位游客专门跑来购买烤肉和饮料,说看到了那位女游客发的抖音和小红书。“宠粉”是啥,庆术莲搞不清楚。她说,过去是贫困村的古路村能火起来不容易,必须给游客留下好印象。21日上午9时刚过,古路村村委会副主任向成旭戴好志愿者袖章,守在进山路的入口。隔着一条马路,从汉源县城赶来的交警曾庆军抄起了喇叭,指挥起来往的车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陆续抵达,10时整,向成旭准时打开入口,古路村又开始了热闹的一天。3月21日,游客在古路村骡马道的翻天印(小地名)处拍照,不远处就是大渡河。B 脱贫村火成“网红村”的流量密码交通条件改善打底又具备了突破瓶颈的四大要件为何爆红的是古路村这个脱贫村?农业农村厅宜居乡村建设协调处处长李劲说,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全面发力乡村振兴等背景下,古路村的突然爆红,能够为四川这个农业大省提供诸多启示。省乡村旅游协会会长李君认为,古路村突破了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广为人知”的瓶颈。李君表示,爆红的村庄至少要有三个基本条件:资源本底(如自然风光)独特,此前并不为人所知,当下具备了游客近距离感知的可能。这三者叠加互联网平台的宣传,就构成了古路村变成“网红村”的四大要件。
地处大渡河峡谷的古路村,2018年入围国家级传统村落,拥有奇雄险峻的峡谷景观。那么,游客可以近距离感知这个条件又如何理解?汉源县文体旅局局长王霞介绍,去年底峨汉高速通车,且至今没有收费,让成都至古路村的车程从五六个小时缩短到三个多小时,可以当天往返。由此,古路村从一个原本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小众景区,变成了网红景点。爆红离不开十余年的积淀基础设施和村民意识的改变都是内因“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永利乡党委书记顾涛说,古路村的爆红,与自脱贫攻坚以来多年的接续努力密不可分。2018年退出贫困村时,古路村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随后,又享受了诸多巩固衔接项目资金支持,陆续完成了骡马道沿线热门景点的提升改造。汉源县政府党组成员李树敏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当地累计投入6800余万元,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发掘保护骡马道、咕噜岩传统彝族村落等。从脱贫攻坚到巩固衔接再到乡村全面振兴,留给古路村的不只是看得见的基础设施。早在2017年,为了改变过去单纯种植荞麦、土豆、核桃和养殖鸡、羊的产业结构,古路村出现了第一批农家乐。7年多来,累计有数十万游客先后光顾古路村。在此期间,郑望春及村民借助自媒体平台推介古路村旅游,让古路村成了不少游客口中“天梯上的彝寨”“悬崖上的村庄”。
“经过这些年的旅游业态培育,村民的思维转变很明显。大家体会到了旅游这碗饭‘能吃饱’,也初步知道了‘怎么吃’。”在顾涛看来,过去十余年的积淀,是古路村的“内功”所在。栈道上游客络绎不绝C 古路村还能火多久“流量”尚未变“留量”村民再投资还比较犹豫古路村的高客流量能持续多久?行业专家和汉源县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王霞预计,随着天气转热、雨季到来和峨汉高速开始收费,预计到5月中下旬古路村就会“降温”。在李君等人看来,在徒步等户外运动方兴未艾的当下,已经具备相当知名度的古路村仍会保持一定的热度。村民们却没那么乐观。“现在投资,就是赌一把。”3月21日,一组村民兰绍明租下了一户闲置农房,准备开办餐馆。连同租金等支出,一次性投入5万元。为了这次投资,兰绍明和小女儿兰若产生了分歧。去年,兰若投资近60万元,开办了古路村第一家高端民宿“阿兰之若”。即便是眼下,民宿的收入也还没办法保本。因此,兰若不想让父亲再去“冒险”。听说家乡爆红后,“90后”马文进从成都赶回古路村。和家人讨论了一夜后,他推迟了开民宿的计划,当起了骡马道上的卖货郎。马文进认为,村里的“流量”远没有变成“留量”。马文进对游客做过摸底:上山的游客中,一日游的团客超过九成,每天至多10多个人选择留宿,“只有每周五、周六全村留宿量会超过50人。
”此外,大部分团客人均支出就200元左右。扣除150元左右的往返路费,人均消费只有50多元,“吃一顿饭,再买点水果和饮料。”在古路村的“CBD”(山下入口处)摆摊的乐山人李小龙,也在谋划不久后“换个地方”。3月10日,他一次性缴足了一年的摊位租金。还不到半个月,他就有点后悔:古路村的旅游产品单一,与汉源县九襄镇等成熟景区联动很少,“过去要个把小时,团客不愿去。”他说,单靠只适宜春秋两季的“爬山”,古路村很难“长红”下去。“这些问题都存在。”向成旭说,不能怪游客不愿意花钱,也不能怪村民犹豫,除了跑山猪制品和频率不高的民族歌舞表演,古路村确实没什么可消费的。但他认为,古路村眼下最麻烦的不是这些。从水电到安全防护村子的尴尬与缺失还不少古路村停电了!3月24日傍晚,刚办好入住手续的成都游客顾娟,调试了几次电闸后,房间里依然漆黑一片。无奈下,她拨通了郑望春的电话求助。郑望春正在督战村里的应急供水管网工程。由于水压不足,3月21日下午,古路村停水5个小时,导致全村的旅游厕所全部停用、大部分自来水停摆。“很影响游客体验。”同样经营农家乐的古路村党支部副书记骆云莲说,“硬件不行”是村民面对流量审慎投资的原因之一。
骆云莲解释,古路村的供水、供电网络,是脱贫攻坚期间修建的,当时更多考虑的是满足全村500余人的日常需要。显然,并不能应对动辄数千人的日接待游客量。古路村的硬件缺失还不止这些。截至3月21日,3公里的骡马道旁只有8个垃圾桶。“不少游客嫌手里拿着麻烦,会把空瓶子、塑料袋随手扔掉。”汉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卫所所长余夏军说,仅3月21日这天,他就和同事们在野外清理各类垃圾2吨左右,是古路村过去两个月的垃圾转运量。最尴尬的是如厕难。从火把广场到斑鸠咀的骡马道,沿途没有人家,也没有旅游厕所。3月21日,汉源县应急订购的12座旅游厕所刚刚运到村里。但安装后有多大作用,还要看村里的供水系统够不够给力。最大的短板是安全。“快下山,上面又掉石头了。”3月21日16时,向成旭拿着喇叭在斑鸠咀下方的骡马道上劝阻游客。见有人狂奔,一旁的永利乡副乡长曹远兴补了一句:“大家慢点哈。”因为眼前这段骡马道,至少有五分之一的路段没有安全护栏。曹远兴说,古路村原名“咕噜村”,就是因为山上滚下的石头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眼下,古路村还是汉源县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隐患点。往年入汛后,当地往往要限流乃至关闭景区。王霞透露,2021年前后,汉源县曾打算为古路村申报国家AAA级景区,最后因安全问题而未能成功。
从“小众”变“大众”古路村的新路正在探索中“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古路村的索道……”3月23日清晨,杜鲜明刚坐上斑鸠咀发往古路村五组的索道车,就用上了自拍杆。杜鲜明是乡村旅游自媒体博主、“阿杜走乡村”的主创人员。此番受郑望春邀请,为古路村做推介。邀请网红助阵,是古路村想要“长红”的众多尝试之一。李树敏说,过去半个月来,汉源县已经为古路村筹划了诸多“长红”的措施。目前,汉源县正在编制古路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中之重,是解决供水供电不稳定问题和对地质灾害及山洪灾害隐患点再排查,以制定景区除险避险方案预案。新业态开发也在谋划之中。在李劲看来,直到目前,古路村的底色,仍然是户外徒步、登山的小众景区。而新业态,是古路村能否从“小众”变成“大众”的关键。他说,浙江推进“千万工程”期间发力乡村旅游的余村,能够长红20多年,靠的是“年年都有新变化”。汉源县专门聘请的古路村“乡村设计师”、省地调院规划设计师李锋对此充满期待。他说,只要布局科学合理,建立既有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彝族民族特色文化和户外运动场地基础上的新业态,一定能够让古路村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这需要有实力的大企业入驻。”顾涛说,古路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6.8万元,而且村民多数没有接受过文创产品开发等相关训练,只能靠招引方式来解决难题。王霞透露,目前,已有不少文旅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还在接洽过程中。”李君等人建议,考虑到地处凉山州甘洛县、乐山市金口河区与雅安市汉源县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古路村的进一步开发,应该以大渡河峡谷风景带打造为纽带,整合周边资源的同时,也能尽量释放古路村的流量效益。
(记者 阚莹莹)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中国黄海、渤海一带也有养殖。这是百度百科中,关于南美白对虾的介绍。很难想象,在寒冷的高原地区,也能养殖南美白对虾。近日,在甘孜州康定市鱼通镇赶羊村,一个养殖测试点实现了亩产6000斤南美白对虾的测试目标。这是甘孜州首次成功养殖出虾类海鲜。高原地区是畜牧养殖的最佳场所,牛羊肉类来源广泛,然而海产品缺乏。在设施渔业等成熟技术的保障下,近年来四川川西高原、新疆帕米尔高原,以及西藏等地,成功实现了高原海鲜产品养殖。智能设备可以全方位监控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水质等数据。图为康定市鱼通镇赶羊村养殖测试点的南美白对虾幼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看种类高原地区可以养殖哪些海产品?“南美白对虾只是高原海鲜养殖种类中的一类。”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说,“高原地区大量养殖海洋鱼类多是引进的冷水鱼类,如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海洋河流的鲟鱼、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鲑鳟鱼。”鲟鱼种类繁多,有的种类栖息在海洋,有的则生活在河流中。鲑鳟鱼则既可以在海水中养殖,也可以在淡水中养殖。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冷水环境。近年来,以鲟鱼、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正成为四川的代表养殖产业之一。
数据统计,四川鲑鳟鱼类以虹鳟为代表,年产量1000吨左右,全国排名第五位。鲟鱼类品种众多,如海博瑞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年产量6000吨左右,全国排名第二位。今年初,全国农业大摸底摸出来的四川“宝藏农产品”代表——鱼子酱,正是养殖鲟鱼的主要产品。2022年,全省鱼子酱产量达58吨,占全球鱼子酱总产量的12%。其中出口量48.3吨,出口创汇9490万元,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二位。能够在高原养殖的不只“可海水也可淡水”的鲑鳟鱼、鲟鱼。在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沿海地区常见的斑节虾、青蟹等海鲜,则在盐碱地里“安了家”。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新疆首个盐碱地智能生态海产养殖基地——红旗农场水产养殖基地就位于这里。这里有6.3万亩集中连片重度盐碱地和大峡谷日流量6000立方米的天然盐碱水资源。而盐碱水改良成海水有天然优势。因此,新疆红旗农场引进了海鲜养殖公司,将盐碱水改良成人工海水,并在盐碱滩上建设了数百亩鱼塘,养殖罗非鱼、南美对虾、斑节虾、青蟹等海鲜。看技术设施养殖和“人造海水”很关键要成功养殖海产品,模拟鱼类生活的设施必不可少。康定市鱼通镇赶羊村南美白对虾养殖测试点,14个白色PVC气膜池联排矗立,池内水流潺动,南美白对虾就生活在气膜池里。
去年7月,测试点投入第一批虾苗,采取“海鲜陆养”模式,进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十分敏感,需要加强监测。测试点负责人李晓龙介绍,测试点引进了海水模拟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以及各类监测平台,对水温、光照度、溶氧量、酸碱值等参数进行严密监测。最终,14池南美白对虾苗成功养殖成商品活虾。作为设施养殖的其中一个环节,“人造海水”非常关键。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盐湖,这里年产80万斤—100万斤的南美白对虾,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新鲜海虾自由”。“养虾必先肥水”。当地养殖公司技术人员通过加入不同微量元素及益生菌反复试验,最终调配成适合南美白对虾生活的“人造海水”。这种“海水调配技术”是目前高原海鲜养殖的主流技术。在新疆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盐湖智能生态海鲜水产养殖产业园,技术人员根据盐湖水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水质调控技术、恰当的温度控制和适宜的环境模拟,采取在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方式,调配出适合不同海产品生长的“人造海水”。而冷水鱼则对水质有更高要求。雅安市天全县水资源丰富,多数河流达到国家二类水水质标准,最高水温在23℃以下,含氧量达8mg/L,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这里也是四川鲟鱼、鲑鳟鱼的主要养殖区域。
在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200余个圆形流水鱼池依河而建。养殖基地利用流动的高山冰雪融水,为这里主要养殖的鲟鱼提供优质的流水。同时,圆形流水鱼池配置了智能增氧设备、智能投饵设备、水量管控装置,保障水质稳定的同时,实现每平方米养殖容量达到50公斤,是普通水面养殖的30倍以上。看前景还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高原地区海产品缺乏,海鲜养殖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杜军说,“基于市场潜力,不少养殖企业选择在高原投资。但是设施渔业意味着养殖成本高,未来能否靠技术的发展降低成本,才能实现稳定的盈利。”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樊旭兵认为,在耕地缺乏,“退塘还田”的背景下,利用盐碱地和半咸水是开展水产养殖的有效方式。“不过,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潜力有多大?投入成本是否可以接受?产量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专业机构做出全面准确评估。”李晓龙说,经过测算,一亩水域面积养殖南美白对虾,平原地区设备成本不到300万元。而高原地区由于气温、水温更低,能耗更大,设备投入要达到353万元。“亩产6000斤是我们的测试产量,最高产可以达到8000斤至1万斤,年产量36500斤。高原地区售价更高,均价为60元每斤,比平原地区高出近一半。
”李晓龙说,“最快2年6个月收回成本。”而冷水鱼这一类,养殖周期较长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鱼是变温动物,水温越低、生长越慢。因此,常规养殖模式下,养殖冷水鱼类通常需要花费四五年以上时间才能达到售卖标准,盈利周期较长。”杜军说。目前,一些养殖公司探索出了调度养殖模式。在冬季低海拔区域温度较低时育苗,等到夏季温度较高时再调运到高海拔地区,确保鱼在整个生长期间处于最适宜的水温。此外,杜军还提醒,各地引进鱼类务必做好防逃逸。“高原水生生态系统特殊,养殖外来物种如果逃逸在外,适应当地环境后形成种群,将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