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传承600年的大明遗风;这里,有父老乡亲绽放的笑脸;这里,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坝区探索“三权”促“三变”的“塘约经验”,被誉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的典范,并迅速在安顺大地推广。2014年以来,平坝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769人,贫困发生率由12.63%降至零。2019年11月,平坝区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翻开历史新篇章,走出全面小康的铿锵足音。
美丽的塘约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塘约村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塘约村继续探索“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致富新路子。2021年11月8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探索‘塘约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被给予通报表扬。
塘约变了,平坝也在变。欣欣向荣的产业与优美和谐的环境交相辉映,人们齐心协力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塘约之约
小康生活如约而至
塘约村进村的柏油硬化路
初冬的塘约村,空气中弥漫着透人心脾的清凉。错落有致的红顶农家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漫山连片的蔬菜基地长满翠绿的蔬菜,宽敞的柏油硬化路蜿蜒至家家户户。
塘约,曾经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一个自生产队解体后就冷清了几十年的普通村寨。在2014年以前,塘约村村穷、民弱、人散、地荒,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800元,村集体经济不到4万元,30%的土地被撂荒,大部分青壮年到外地打工,村内基础设施差,百姓居住环境也差。
阳光透过薄雾,站在塘约村的村头,眺望不远处的山上,金色的阳光照在“穷则思变”四个大字上,闪闪发亮。
短短几年时间,塘约村蝶变成了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明星村、样板村。
穷则思变,塘约村结合自身实际,以“三权”促“三变”改革为抓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三权”促“三变”的农村改革新路子,短短几年时间,塘约村就蝶变成了人均收入上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几百万元的小康村,成为新时代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明星村、样板村。
“塘约在脱贫攻坚期间,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同心协力的‘三套马车’模式,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进一步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极大程度地释放了改革红利。”塘约村村主任彭远科介绍道。
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介绍,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实践,塘约村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转变,村里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并且被评为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模范村;三是实现了从败破村到美丽村的转变,塘约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被评为“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四是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村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并且办起了旅游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多家产业。
塘约村通过全村抱团的集体化道路,村民从破旧民房搬进靓丽新居。
塘约之约,约定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小康生活。
一方净土,一个村庄,河流环绕田相交,四季美景相拥抱,人和村美。“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如今变得各家各户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59岁的村民祝新秀正在树林里给刚刚栽种的羊肚菌拉扯遮光布,谈及家乡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仅用了几年时间,塘约村通过全村抱团的集体化道路,村民从破旧民房搬进靓丽新居、从贫困奔向小康,彻底摘掉贫困帽子,村民期盼的小康如约而至。
塘约之变
乡村振兴探新路
塘约村科技农业示范园
“塘约村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一个‘变’字,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在新时代探寻新路,才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左文学说,要推动塘约村发展再上新台阶,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必须把“塘约经验”再创新再升华。
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塘约之变”有新招。
坚持“四个全部”,即思想全部解放、资源全部统筹、对外合作的口子全部打开、不利于塘约对外合作与发展的“门槛”全部砍掉;
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科技创新、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生命健康、面向村民增收;
推进“九化同步”,即山坡景观化、寨院个性化、道路香草化、河岸廊道化、土地菜园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智能化、产品品牌化及市场数字化。
刘连进查看羊肚菌长势
新的理念推动新发展。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指导及帮扶下,左文学带领塘约村金土地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韭黄、香芋南瓜、茄子、甘蓝、青菜等蔬菜种植4000余亩(次),发展李子、柿子、无花果、樱桃、桃子等水果种植1200亩。
“你看,这是村里刚种下去4天的羊肚菌菌种,现在已开始长出菌丝。”塘约合作社工人刘连进前几年将家里的20多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他和妻子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土地流转800元一亩,每亩分红50元,我家两口子每个月工资将近8000元,现在的日子可是从前比不了的。”算起家庭收入经济账,刘连进笑容满面。
从大山走出的“塘约村”山泉水,也已成为塘约村一大产业。
彭远科介绍说,村里新建设的塘约水厂,今年7月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了“塘约沁泉”矿泉水商标,日产8小时可达4800桶,目前正在推广销售。
塘约村游客集散中心
“思想全部解放、资源全部统筹,就是要大胆闯市场。”左文学介绍道,为了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塘约村组织村“两委”将前几年村合作社下设的几个经营实体进行合并,设立了资产管理投资营运公司,对全村资产统一经营管理,提高了经营效益。今年前三季度,塘约村蔬菜种植实现收入180多万元,水果种植今年也开始挂果,村投公司建筑工程业务收入400万元,乡村旅游接待区外参观考察43300多人,食堂、酒店等直接收入60多万元。
塘约村的创新探索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活力。
如今,在塘约村,“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已经展开……
塘约之新
示范引领绘就平坝新画卷
天龙镇高田村
塘约村在乡村振兴上的成功实践,如春风一样吹暖平坝区每一个乡村。
原野飘香,处处有景。距离塘约村9公里外的天龙镇高田村,连片种植的蔬菜基地里,农户井然有序地劳作;村委办公室里,村干部正商讨一项项新的产业发展议题。忙碌的身影映射着全村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的蓬勃气象。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高田村学习推广‘塘约经验’,通过‘村社合一、合股联营’标准化、规模化带动,现有高标准蔬菜先行区1475亩,推动周边村寨3000多亩核心区,带动6000多亩的辐射区,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田村村支书朱高学笑着告诉记者。
高田村高标准蔬菜基地
让群众增收致富,露出张张笑脸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最美风景。
“高田村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巩固提升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现建成蔬菜种植基地8100亩,覆盖周边群众5000余人。”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涛介绍,高田村探索创立“两转一包”模式,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到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对土地整治后再分包给经营主体,极大的激发农民发展的动力,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塘约经验”的又一典型。
不止在高田村,目前,平坝区9个乡镇(街道)81个村均根据自身村情村况,大胆探索,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塘约经验”。
发展蔬菜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离高田村两公里外的合旺村乡村振兴作战室,一块液晶显示屏悬挂在一侧的墙上,显示屏上方标示着“数字惠农 智慧兴村”几个大字,显示屏下方则是用于后台操作的电脑,这一整套系统便是合旺村的数字乡村平台。
“村民通过平台中的‘曝光台’、随手拍功能,即可对村寨内乱扔乱堆乱放废弃物等情况进行监督。”合旺村村支书谭声雄说,通过这样的监督,实现村寨的常态化保洁,让村寨更加干净清爽。
数字乡村平台在合旺村宜居乡村创建方面的应用,与塘约村的“黔农智慧乡村”平台功能相似,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到乡村治理、农业管理、党务、村务、社务管理等方面,旨在探索“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河湾村风景如画
走进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葱葱绿树苍翠繁茂,条条道路平坦笔直,座座房舍错落有致,田园如诗,山水成画。
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环境优美……小河湾作为平坝区典型的农业村寨,在乡村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近年来,该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小河湾村除了继续推广完善“党建+”和借鉴塘约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之外,还采用“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区域种植优质稻米、吴茱萸、葛根等,这些产业项目带动全村79户建档立卡户300余人增加收入。
如今,在平坝,像高田、合旺、小河湾这样大胆探索、多元发展的村庄正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 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