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的石马村,一块块写着贫困户姓名、蔬菜品种、种植面积信息的标识牌竖立在田间地头,这便是石马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基地里,44岁的何辉兰正和村民一起采摘成熟的青菜。 “每天从早上6点到10点,下午3点到7点,8个小时都在大棚里干活。虽然不轻松,但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工钱。”

看到记者来采访,她爽快地介绍起自己的工作。何辉兰是石马村评定的贫困户,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自己在家种地、带小孩。前两个孩子因白血病医治无效,3岁夭折,巨额的医疗费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贫困。

转机发生在她加入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蔬菜后。石马村的土壤富含硒元素,适宜种植油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十几个蔬菜品种。石马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种植无公害蔬菜,将全村43个贫困户的大棚全部纳入进来,实现“企业先下单,基地再协调,农民再生产”。

6月26日,“脱贫攻坚在行动 乡村振兴看南粤”探访团来到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石马村,图为村民何辉兰正在蔬菜大棚里劳作。图/郭昊齐 摄

作为石马村的产业扶贫项目,何辉兰的大棚也是其中之一。一亩地收益从原来的每年千元跃升至现在的约1.5万元。第一期160亩已开发完成,从2017年5月至今,已经稳定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销售额达247万元。

“我现在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钱,加上大棚的租金和我丈夫外出务工,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日子在逐渐好起来哩!”何辉兰高兴地算起了账。老百姓的小日子过得红火,河源市的脱贫硬仗才有打赢的基础。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儿”的治本之策。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河源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依靠天然的绿水青山和帮扶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业,让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2017年,河源市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50元,比帮扶前增加3890元。2016年至2017年,有8.5万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接下来,河源将继续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产业园,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村,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一批特色农业扶贫品牌,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贫困人口“一个不少”实现脱贫。(记者 潘树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